English

论点摘编

2009-02-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径

梁树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撰文认为,从方法论上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化的路径,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

展阶段划分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有概念、范畴和原理,着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逻辑体系;双向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提升。

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和特质

李士坤在《理论学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起初邓小平所规划的小康社会只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小康社会的涵义逐渐丰富,水准也越来越高。第一,小康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更高的社会。经济是基础,发展生产力是小康社会的经济特质。第二,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取得新进展的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小康社会的政治特质。第三,小康社会不是一个贫乏的社会,而是文化生活丰富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改善教育、医疗保健条件,创造丰富、健康的艺术产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些都是小康社会不可缺乏的内涵,是小康社会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第四,小康社会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特质。第五,小康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小康社会建设必然要求。第六,小康社会必须是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在这方面,教育和医疗卫生是两个针对性极强的问题。科教兴国,教育优先。重视和发展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公正与公平、平等的差异

吕艳红在《岭南学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理想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应,内在包含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公平关乎日常生活操作层面,侧重工具性,要求遵循同一标准;平等则是侧重不同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要享有同等的权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不能用公平取代公正,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

陶艳华在《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的撰文认为,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内含于克思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的伦理诉求及价值关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针对当时德国极为敏感的现实问题,写作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其中内含丰富的伦理诉求和价值关怀,形成了马克思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其出发点是对贫苦阶层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哲学干预现实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合理化,其主要内容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判断国家制度善恶的标准,具体体现为国家、省等级会议(法律)、行政当局的应尽义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魏强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第1期撰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对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

王杰、冯建辉在《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有的研究方向得以继续深化,具体表现在时代性更加突出,对比研究有了新的视角;二是研究集中体现在哲学层面,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上;三是学术和意识形态的张力凸显,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之争重新冒出并日益引起学界的注意,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要把研究和宣传,学术和政治进行区分;四是研究以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两个分支展开,这两个分支有区分也有交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