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羌藏并蒂英雄花

2009-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王永孝 本报通讯员 李永飞 我有话说
他,是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陈山村走出的第一位军校大学生,“导弹司令”杨业功所在部队、第二炮兵某旅排长陈大桂;

她,是北川县桂溪乡渭沟村走出的第一位藏族女大学生,教育工作者,陈大桂的妻子杨欢。

北川,治水

英雄大禹的故乡,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革命老根据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为抢救群众,在家休假的陈大桂夫妇把自己20多岁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孕育他们的故土。

“英雄诞生,绝非偶然”

北川县擂鼓镇陈山村村主任桂平至今仍不敢回想那场噩梦:大地在刹那间开裂下陷,大山在倾刻间崩塌,一条宽约1.2米、深约1.5米的水沟挡住了大家的逃生之路。这条平常算不上什么障碍的水沟,地动山摇时,却成了难以跨越的生死鸿沟。陈大桂一个接一个将11名村民推到沟对面,但巨大的山体夹杂着泥浆、乱石轰然而至,大桂和他的奶奶、父母、妻子及4位未救出的村民永远不见了踪影……

从那一刻起,人们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寻找英雄之路。被救者、地方党组织、部队官兵,马拉松式的跋涉在这片令人心碎的土地上。

陈山村40多岁的农民桂成邦,至今指甲脱落、满手伤痕――那是她用手刨泥石寻找英雄留下的!

危难关头,陈大桂夫妇本可以轻松纵身跃过这小小沟壑保全自己,但他们选择了先抢救群众的生命。陈大桂的同乡、战友杨麒说:“与其说是寻找英雄的遗体,不如说是寻找英雄的精神!”

《哥哥不死》是陈大桂的妹妹陈勤写的一篇悼念文章。她写道:哥哥没有离去,他活在我的心中,也活在所有正直善良的人心中,他用生命点燃的精神之灯,一定会在禹羌大地长明!

“英雄诞生,绝非偶然!”部队官兵向记者讲述了陈大桂多次抢险救人的事迹。

2007年夏天,营区附近突发山林大火,部队奉命前去救火。火情紧急,上级指示由陈大桂带领突击队,砍出一条隔离带,阻止火势继续蔓延。陈大桂二话没说带头跳入一人多高、布满荆棘的草丛里抗击火魔。驻地群众安心了,导弹阵地安全了,可陈大桂身上被荆棘和树枝划了数道长长的口子。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持续暴雪让营区器械训练场上的大棚不堪重负垮塌,战士高新伟正在棚底,眼看垮塌的大棚向他头顶砸来,说时迟,那时快,陈大桂猛冲上前,用力将高新伟向后一推。高新伟得救了,而陈大桂却被倒下来的大棚铁横梁砸伤小腿。

在同学、同事眼里,杨欢是一位急人之所急、乐于助人的人。杨欢的一位大学同学说:2003年闹非典,当时,我体温有些高,学校决定让我进隔离室,我心里很害怕,说什么也不愿意去。是杨欢找我谈心,让我觉得不是那么恐惧,才进了隔离室。在隔离室的那段时间,杨欢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到隔离室看望我,为我送吃的、玩的。

“敢担大责任,了不起”

翻看陈大桂7年的军旅履历,诸多“第一”引人注目:在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被评定为“一级技术能手”、第一个当上测试指挥长、第一个荣立三等功、第一个达到“百次操作无误”……

在中国战略导弹高等学府毕业前夕,陈大桂就主动申请,到大山中的某新型导弹旅做一名军人。有人问他:“你好不容易从大山中走出来,为何又要投奔大山?”对此,陈大桂笑而不答。最了解陈大桂的学员队队长张俊川知道,那支部队是“导弹司令”杨业功带过的精锐之师,“大桂申请去那里,是想做‘导弹司令’的传人”。

到部队一年,陈大桂通读20多本专业教材,记下6本学习笔记、5万多字的训练日志;熟练掌握10多个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被评为“测试专业一级技术能手”,当上测试操作指挥长。

7月的戈壁,骄阳似火。某新型导弹实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在最后的导弹武器系统综合测试中,陈大桂发现测试参数出现短暂的两秒钟异常:“停!”作为指挥人,他当即中止操作。他想到武器型号与测试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当即输入几组检验数据,测试软件果然存在设计缺陷。陈大桂立刻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情况。事后,有位专家在旅领导面前竖起大拇指:“你们这个小排长,敢担大责任,了不起!”

作为陈大桂的妻子,杨欢深知丈夫的岗位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深感自己作为军人家属的责任。为了丈夫安心工作,她多次推迟婚期,两次更换工作。

2006年6月,陈大桂母亲重病住院,照料护理成了一件愁事。当时,正在上海某教育集团干得有声有色的杨欢毅然辞去工作,专程赶回绵阳照料老人。

“要做党的人,再入党的门”

从北川县擂鼓镇到陈山村,群山之间有一条擂禹路,这是当年羌族儿女为红四方面军西进打通的羌山之路。踏着“红军路”往返学校与家之间,陈大桂一走就是10年。这条路上,他听着红军的故事,坚定了从军报国的人生理想。

“大桂救人,我一点也不感觉意外。”邓家中是陈大桂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告诉记者:在北川中学,陈大桂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当过班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被评为县级优秀学生干部,在同年级学生中,第一个入党。

作为“80后”新一代少数民族青年,陈大桂和杨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感受着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的恩惠,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001年参加高考,陈大桂享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加25分。在填报入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了“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陈大桂认真地说:“是党的政策好,我一个羌族农民的儿子才有机会上大学,我要做党的好娃!”

在军校,担任学员队党支部组织委员的陈大桂,十分关心战友们的成长进步,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入党积极分子“要做党的人,再入党的门”。

陈大桂的大学同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泽洋说:“陈大桂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自己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第一堂党课,就是他辅导的。”作为学员队为数不多的党员,陈大桂躬身点燃战友们的信念之火。

在陈大桂烈士纪念馆中,我们见到一行行用心血书写的政治理论学习笔记。2007年3月,旅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陈大桂在给排里战士辅导时说:“信念的力量在于当你身处逆境,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风帆;当你遇到厄运,还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当你遭遇不幸,更能促使你坚持崇高的追求。”

每次探亲休假,陈大桂都要钻山沟、走羌寨,把党的民族政策、政府的惠农政策讲给大家听,乡亲们都把他当作“编外村支书”。村支部书记陈贵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地震前一天,陈大桂专门找到村干部,建议通过修公路、开发“羌寨特色旅游”、种植果树经济林等多种途径,发展乡村经济。

陈大桂和杨欢在军营举办的集体婚礼上。 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