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好储蓄资源扩大国内需求

2009-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砚章 我有话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外部需求的减少使得我国沿海外向型企业以及钢铁、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由这些产业带动的有关其他行业也受累及。面对不利局面,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10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这10项措施传递出的新信息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出了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扩大信贷;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注重民生,百姓将从10项措施中受益。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再度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问题,于2005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开闸放水”,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又要“放水养鱼”,带动、扩大地方政府投资以拉动内需。在世界性金融风暴情形下,养“鱼”尤为迫切重要。鉴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一、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异等情况,投资应注意向资金薄弱地区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支出向收入低阶层倾斜,向最广大人群倾斜。

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首先就要考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国稳健的金融体系、充裕的市场资本,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至2008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已达19.7万亿元,由此计算,目前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被国际专家称为“金娃娃”。这是一笔巨大、稳定、可靠的宝贵资源,可采用一定的筹资方式,启用其中的部分数额用于扩大内部需求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应该看到,1996-2005年,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了8次,物价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居民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1.98%,城乡居民实际储蓄存款利率已经为负值。根据央行权威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1月末,居民储蓄达11.63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8.6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8年10月26日指出:“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形势是好的,我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但同时也需看到,全球性的经济金融调整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

扩大国内需求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解决好实现10项措施进行建设投资所需资金问题。投资需要资金就要进行筹资。如何动员城乡居民20万亿元珍贵的储蓄资源,满足扩大内需投资需要?笔者建议,在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同时,应该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在全国统一组织拉动居民储蓄向建设国债转化,扩大发行建设国债,而后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使用。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居民购买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发行的建设国债的热情非常高涨,往往供不应求。究其原因:一是收益稳定。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发行建设国债是债务资金筹集,是中央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持券人拥有建设国债债权债务关系。持券人可按期取得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息,到期收回本金,持券人对国家建设投资经营盈亏不承担责任。二是安全可靠。这些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体系健全,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国家负债低,居民对政府发行的建设国债有绝对的安全感。同时国债可随时变现,还本付息时还不扣利息所得税,对百姓来说往往供不应求。从中央政府来讲,用发行建设国债筹集的债务资金在约定的期限内可以放心使用。发行建设国债,运用得当,于国于民均有利。

鉴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一,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异,在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同时,应该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而后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应该注意的:一是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如中央财政部、中央银行、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一起从实际出发,认真仔细研究居民储蓄向建设国债转化到底有多少数额可以拉动经济,不要零打碎敲;二是居民把储蓄转化为购买建设国债,其开户银行网点应该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如办理购买建设国债预约数额,提供转化账款划拨等;三是中央政府对拟投放扩大内需的建设项目要经过缜密的测算调研,务求做到项目的质量高,经济效益好;四是从储蓄转化为国债开始,到资金投放使用,以至项目验收和账目结算等,有关部门应该自始至终参与问责,务必做到公开公正,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