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企发展新机遇

2009-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任生心 我有话说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还会持续,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但这同时也是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好时机。

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可能并存,越是大的危机就越可能蕴含着大的机遇。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到了加快“走出去”的新时期。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扩张的新机遇,找准时

机、积极稳妥“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加快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在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1月份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全国工商联关于民营企业“走出去”问题的调研报告》试图找出答案。

危机带来民营企业“走出去”新机遇

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局势风云变幻,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也受到冲击。对2008年的经济气候变化,我国民营经济感知最早,感受最深,企业发展遭遇了空前挑战。

“但是,民营经济凭借其改革开放30年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凭借其30年发展积累的机制优势,在2008年里依然亮点纷呈,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08年11月,全部私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5454.61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调研报告执笔人之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理论处处长李飞表示。

“2009年将是更为严峻的一年,但只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树立信心、把握机遇、积极应对,中国经济仍将稳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仍将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飞说。

李飞认为,在当前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积极在调整中寻找机遇。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时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开辟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国际技术和人力资本市场成本相对较低的时机,大力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和知名品牌,加速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创造竞争优势。”李飞说,“同时,在国际能源资源大幅回落、国外企业普遍资金紧张、陷于危机之际,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可大胆‘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能源资源类企业,这对我国企业来讲也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走出去”企业渴求良好外部环境

事实上,在号召众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还不得不看到已经身先士卒“走出去”的企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正是这些“障碍”使得许多民营企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后却走得并不顺畅。

调研报告在总结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指出,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很多率先“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共同的心声。

“相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及跨国经营的经验都尚有欠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保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验和体会时表示。

在融资方面,融资渠道较窄,也给企业资金带来沉重压力。调研报告另一执笔人、全国工商联研究室调研处处长涂文认为,企业“走出去”,资金是关键。企业的资金就相当于人体的血液,资金是否充裕是决定企业寸步难行还是大步流星的最根本因素。目前,民营企业用于境外投资的自身资金一般比较有限,融资难、资金匮乏,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时望而却步的最大原因。

山东烟台西北林业有限公司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也时常遭遇融资困境。他们就以自身经验建议:国家应选择一家或数家银行尽快办理政策性离岸银行业务,一体化承接境内母公司、境外子公司资金结算、融资业务,将境外子公司资产膨胀视同母公司同等数额的资产增值,享受国家贴息贷款。

国内企业间在海外的无序恶性竞争也是让“走出去”的民营企业颇感头疼的地方。有些国内厂家不顾声誉和长远市场,用低质、低价产品冲击市场,对中国的品牌企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服务,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因低价竞争而破坏当地市场经营秩序的惨痛教训,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荣誉和企业的信誉。

深受其害的浙江华立集团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鉴于这些恶性竞争严重威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对国家的声誉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

不少企业还呼吁应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工商联、中国国际商会等协会的作用。“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市场闯荡,会遇到不少困难,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可以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帮助民营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让企业少走弯路。”一位在“走出去”过程中饱受挫折的民营企业家深有感触地说。

打好自身基础关乎“走出去”长远之计

“从东富龙的切身体会来看,‘走出去’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再好的经营战略和组织技能,都需要通过国际化的人才予以实施和体现。对于成长型的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国际化人才瓶颈,支持迅速发展的国际化事业,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经理张海斌表示。

涂文表达了与张海斌一致的看法。她说,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在开拓国际市场、到境外投资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会经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缺少能从事境外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导致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使民营企业难以“走出去”,或者即使“走出去”了,也是困难重重,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国际化发展团队是每一个想‘走出去’的企业的当务之急。”涂文说。

此外,调查报告还指出,有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也直接影响“走出去”的成败。有些企业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习惯于依靠经验、关系来解决。报告显示,在“走出去”初期有50%以上的企业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失。

不少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在国际市场上欠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品牌、技术、工艺,缺乏品牌战略和保护意识,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良性发展。调研中,奇瑞集团反映,该集团品牌几年前就被国外抢注,如今不得不花大价钱回购境外品牌使用权,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因此大大受阻。

“这些经验和教训提示所有准备或已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解决自身建设问题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良好、长远发展的基础,关乎着“走出去”的长远之计。”李飞和涂文均表示,“‘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尽管经验不足,困难很多,但只要打好了基础,凭着敢闯敢干的劲头,民营企业‘走出去’后面对的必然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链接

■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生产经营资本规模不断扩张。我国私营企业在1989年时仅有9.05万户,注册资金为84.5亿元,而截至2008年9月,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643.28万户,注册资金也迅速增加到11.26万亿元。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33.6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24%。其中,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的企业5734户,私营企业集团6412户。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07年底,已有7000多家国内投资主体在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万多家,其中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大约有8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179.1亿美元。

■据全国工商联2007年和2008年对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2006年,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有51.52%的企业拥有对外业务,年出口总额为657.59亿美元,户均出口额为4002.37万美元。

(摘自全国工商联相关调研报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