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灯火耀神州 春风暖华夏

2009-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元宵:迎春仪式的尾声又是一个高潮

中国春节文化走向全球,年俗追求稀罕和科技拜年

本报记者李韵

2月9日,中国传统的正月

十五元宵节,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文化仪式,元宵节既是迎春仪式的尾声,又是一个高潮。回味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日子,贴春联、做年夜饭、拜年、放爆竹、逛庙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一切都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却又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传承在人们实践中的年俗,正悄悄地、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而这变化映射出的则是国力的变化。

2月9日晚元宵节的月亮,是1957年以来最圆最大的,最圆时刻发生在22时49分。今年的元宵节还会出现半影月食,最佳观赏时刻出现在22时38分左右。这两个天象奇观几乎同时出现,我国各地都可观赏到,给今年迎春仪式画了一个又圆又大的句号。

丰衣足食带来幸福烦恼

元宵节将至,邻居朱大妈又开始犯难了:“正月十五晚上孩子们都要回来,我给他们做什么吃的呀?”朱大妈的难题还真带有普遍性。

很多人可能还有这样的记忆:计划经济时期,每逢过年都要拿着肉票、鱼票、糖果票、瓜子票、花生票等各种票证去购买定量供应的年货,而且还得早早去排队,去晚了可能连那少得可怜的定量都保证不了。那时的商品供应都是按票证进行的,买米要米票、买布要布票,往往要做一身新衣服,得攒上好几个月的布票。所以过年成了一个盼头、一种目标,可以把平日吃不着的、舍不得吃的、没吃够的东西给补上,把平时缝缝补补的旧衣服换成新衣服。那时候过年似乎更多包含着改善生活的意味。

可现如今,物质供应极其充足,平时什么吃不着、穿不着啊?就说这元宵,以前是过元宵节时自己包,一年一回。可现在,啥时候想吃就能包,若嫌麻烦,超市里有卖速冻的,而且口味挺多,各种馅随便选。鸡鸭鱼肉,更是不稀罕,甚至吃腻了。于是过年吃什么,成了“幸福的烦恼”。

虽说都是在过年发愁吃,但以前是愁没啥可吃的,如今是愁吃啥稀罕的。烦恼内容的变化,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映射出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发展注入时代活力

今年春节,从不赶时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教授尝到网上视频拜年的甜头。看着电脑屏幕上一张张久违的亲人、朋友的笑脸,听着熟悉的乡音,他十分开心:“这比打电话强多了,又便宜,还能看见人,多好啊!”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年俗也因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拜年方式的变化了。以前,走家串户地登门拜年,一天下来最多走四五家,道远的就只能寄张贺卡了;后来,随着家庭电话日渐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相互问候,就算天南海北,距离也就是电话线那么长了;及至目前,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短信拜年变得司空见惯。平日里疏于问候的亲朋好友,发个短信,送上祝福,手指动动,就与更多人进行了情感交流。

网上拜年更是今年的时尚。国内各大知名网站都专门搭建了传情达意的拜年平台,人民网、新华网等15家知名网站联合推出了“72小时网上拜年”活动。网易则推出了“魔法信拜年”,用户只需输入邮箱地址,亲朋好友便能收到一份制作精美的电子贺卡。而视频拜年更是成为不少身处两地的亲人、朋友感情传递和交融的新宠。2008年3G手机投放市场,随着它的逐渐完善和普及,相信用不了太久,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用手机视频拜年了。

其实不仅仅是拜年的方式,连放烟花爆竹也有了更多的科技含量。今年,无土、无烟、药量小、效果好的环保烟花推出市场,虽然今年它还是烟花家族中的“新人”,但有专业人士已经指出:低噪音、无残留、燃放安全等适应时代的特性,一定会让它很快成为家族中的绝对“龙头老大”。

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不断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传统的年俗才能够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与生机。

国力增强提供信心支撑

许多民俗都是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的,如剪纸、面塑、舞龙等,因而年俗是民俗文化的大荟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

近年来,随着对各种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包括传统年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复苏。这种复苏凸显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毋庸置疑地来自国力的增强。曾几何时,将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糟粕进而抛弃、同时却将别人的文化拿来奉若神明的现象让我们痛心疾首。而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日渐加强,春节元宵期间,全国各地特色鲜明的年俗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说年俗的红火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那么春节的国际化就更是民族文化基于自信而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牛年春节前,美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都发行了中国牛年生肖邮票。纽约帝国大厦为中国春节亮灯四天,巴黎埃菲尔铁塔换上“红装”庆祝春节,伦敦市长亲自点亮红灯笼……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领导人向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发来春节的贺信。春节不再仅仅是华人圈的文化,欧美等国家一些城市,近年来纷纷将中国农历春节纳入公共假日。春节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而这种国际“春节热”,其背后的支撑,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正如法国邮政局发言人所说,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上升,中国春节文化已经全球化了。

为庆祝中国农历牛年来临,新西兰邮政局日前发行了一套牛年生肖邮票。

新华社发

喜迎元宵

本报2月8日电记者练玉春、余长安、陈宗立、张国圣、杨永林、杨连成、马跃华、王晓樱、魏月蘅、任维东通讯员唐斌、罗斌、刘启舒、刘辉、王春霞、罗岁录、宗海夏、洪重华联合报道

珠海

“狮鹤闹春”烘托海岛人纯洁美好的心愿,“乾务飘色”展现南粤人世代祖传的才艺,“水上婚嫁”和“沙田民歌”是“?家”有情人千年不变的咏叹;而火辣辣的东北大秧歌舞出珠海高新技术开发区走向世界的辉煌,苏格兰风笛、葡萄牙风土舞则传递着来自异国的祝福,爵士啦啦操、金轮飞舞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巡游方阵更是旋转着年轻一代的无限活力……今天上午10时,广东省珠海市第三届“迎新春、闹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在香洲区九洲城广场隆重举行。

蓝天白云下的珠海市景山路上顿时万人空巷,连绵长街两侧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人山人海,造型各异的喜庆彩车和规模盛大的演艺方阵以及身穿节日盛装的2000多名群众演员组成的民间艺术大巡游长龙,在现场16万市民热切关注的目光下,一路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而来。本届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还首次吸引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民间民俗艺术家队伍的积极参与,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惠萍告诉记者:“这是一次东西方民间喜庆文化的大检阅,是一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誓师,更是一场富有南方移民城市节庆特色的民间艺术盛会!”

珠海文化大巡游现场的欢乐大鼓。本报记者杨连成摄

厦门

吃地道台湾美食、看原汁原味台湾舞蹈、赏台湾来的彩灯……这些富有台湾味的“节日大餐”正成为福建省厦门市居民在元宵节的一大享受。

元宵节期间,厦门的市、区、街道、社区纷纷办起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最令厦门人心动的当属台湾带过来的那些“新鲜事”。“去吃台湾美食了吗、去看台湾来的表演了吗”等成了厦门人元宵节的问候语。今年,厦门的元宵节融入了更多台湾民间文化元素。

“我们的臭豆腐是台湾酱料秘制,绝对不同一般哦!”走进厦门湖里区的台湾街,一股诱人的香气伴着阵阵吆喝声而来。这里的海峡两岸美食大联展吸引了三十多家台湾餐饮店参与。在现场,有的摊主干脆把身份证复印件挂在摊位前,以证明自己是“正港台湾味”。

今天上午,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在厦门思明区开锣了。台湾菁英之光艺术团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台湾原住民歌舞。第一次来厦参加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的金门烈屿乡艺术团则为观众献上了具有浓厚闽南风味的跳鼓阵、公背婆等民俗节目。

今年台湾灯组也首次跨越海峡来参加厦门的元宵灯会。台中、金门、澎湖三个市、县各选送了灯组参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灯组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

海口

换花、赏灯、猜谜、戏曲、书画、游园、焰火……元宵节,海南省海口市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邀请市民欢度佳节。

海口市府城元宵换花节,是当地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公认的海南岛情人节。人们希望通过换花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青年男女们则通过换花向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相约来年换花节再会。2月9日晚上20时至22时30分,“花为媒,情相牵”换花活动将在海南花卉大世界开展。本次活动分为许愿区、游戏区、欢乐互动区、情相牵互动区和主会场5个活动区,包括“真情告白”、“才艺展示”、“千人大祈愿”、“换花时刻”等内容。

元宵节当晚,海口市最大的公园万绿园将举行赏花灯、猜灯谜游园活动,晚8时,价值40万元的烟花在此开始燃放,“火树银花不夜天”烟火晚会将给市民带来美妙的视觉盛宴。

海口新春元宵戏曲联欢会则让海口戏迷过了一回戏瘾。来自海南省群星艺术团等的戏曲界人士,为观众表演了京歌《都说海南好》、《永远的邀请》,黄梅戏选段《女驸马》,传统京剧选段《贵妃醉酒》,湖南花鼓戏选段《刘海砍樵》等曲目,让现场观众叫好连连。

昆明

元宵佳节将至,以春城知名的云南省昆明市更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人们扶老携幼,带上照相机,奔赴当地的黑龙潭公园和大观公园,或观赏盛开的梅花,或看灯展、猜字谜。

在市区北郊的黑龙潭公园,拥有梅树达13000多株、梅桩3000盆,已成为国内著名梅园之一。在现有134个梅花品种的基础上,公园今年新增了28个新品种。同时还引入云南特色名花山茶花,建成茶花园,拥有各种珍贵茶花5000多株、30余种。这让游客在公园游玩的同时,“赏梅观茶”一举两得,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此外,公园还设有梅文化展馆,展示数百件梅花用品、饰品、书画、图案、绣品、梅脯梅酒等,可让游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梅文化。

入夜,大观公园从年初一开办至今的灯会,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大观公园特意推出了为期5天的元宵佳节大联欢活动,除了主打的彩灯展,还有舞龙、踩高跷等表演,准备了上千条灯谜有奖竞猜。

绵阳

激情四射的街舞,绚丽多姿的拉丁舞,巧妙绝伦的攀爬车技……一场以“健身灾区行,快乐迎新春”为主题的健身表演大戏,元宵节之际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板房区热闹上演。

板房小区居民竞相为精彩纷呈的节目加油助威。现场,不少羌族群众换上民族服装,手拉手欢快地跳起舞来。

“大家一起出来看着、跳着,真热闹。”69岁的饶有明大爷笑着说,“我就晓得人多,这时候搬个凳子出来看,准没错。”随着节目的高潮起伏,饶大爷不时鼓掌助兴。不少居民说,好久都没看到这样精彩的坝坝演出了,“这样的坝坝节目,多来点。”

在四川地震灾区绵阳市的元宵灯会上,游人如织。本报记者练玉春摄

北川

四川省北川县把迎接震后第一个元宵节和宣传新县城规划建设作为篝火晚会的主题。在温总理到过的吉娜羌寨的篝火广场上,熊熊的火焰、热腾腾的舞步把新县城规划建设方案的宣传烘托得激动人心。吉娜羌寨的篝火从春节开始就几乎没有熄灭过。在元宵节这个中华传统大年的吉庆时分,它让来自天南海北关心帮助北川的人们一同感受着温暖。

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自对口援建北川的山东省援建单位代表、从地震的老县城中幸存下来的居民代表、已搬迁进吉娜羌寨的猫儿石村的村民们,在晚风中和风而歌,踏歌而舞。这些必将见证北川新县城崛起的人们,这些参与北川新县城建设的人们,感受着火热的温暖。

茂县

今天,四川省茂县的舞龙老把式朱天佑早早起床,收拾完毕,逐一检查舞龙队员们的装束,要求大家一定要精神,要舞出龙威。

舞龙队伍首先来到市政广场,在震天的锣鼓声中,舞龙队将龙的生动活泼、飞舞游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看。

舞龙队还来到了康和砖厂,为了支持灾后重建,茂县所有的砖厂工人放弃了休息,从除夕到现在连续工作。康和砖厂不仅每天出砖16万匹,并且每匹砖都严格按照4角6分的政府定价,舞龙队员们说,“我们可不能忘了他们的奋战,哪怕这里的观众少,我们也一定得来!”

他们还特意来到山西援建茂县的前线指挥部去舞龙,正是在山西的对口援建中,茂县的灾后重建正有序进行,“我们感谢3400万山西人民,我们祝福茂县,也祝福山西!”

舞龙队就这样把祝福送给了灾区的人们,也让这个欢乐、祥和的元宵节更加美好。

文县

观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吃元宵、放焰火……在“5・12”大地震重灾区甘肃省文县,100多个社火队闹元宵,使全县20个乡镇5000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成为欢乐的海洋。正月十五夜晚,文县县城还将燃放焰火,举办盛况空前的灯谜晚会。

正月十五吃元宵。年前,文县30多家超市和门店就准备了充足的货源,有的乡镇和社区还为五保老人、特困户送去了汤圆。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文县铁楼藏族乡,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当地的藏族同胞俗称“白马藏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乡3000多名白马藏族同胞住进了保暖房和棉帐篷里,入冬前还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煤炉子、烤火煤、电热褥、踏花被等过冬物资。白马藏族同胞原始古朴的“面具舞”、“火圈舞”,既是白马祖先传承的迎吉纳祥的祭祀舞蹈,也是闹元宵的社火内容。今年大年初一藏家儿女就开始跳起了“面具舞”、“火圈舞”。男女老少唱起了动听的酒歌:“深山里最美丽的花儿是达玛花,大地上最吉祥的节日是春节、元宵节,白马儿女踏歌起舞闹元宵……”

梁平

今天早上7点,在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就读的7岁女孩罗绮梦就起床了,她换上了大红色的表演服,和20多名小伙伴一起由校长方徐林带领,去给街坊邻居和镇敬老院的老人们表演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癞子锣鼓是在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独具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间打击乐,据传起源于唐朝。2006年梁平癞子锣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老营路贺志灿家门前,孩子们欢天喜地的锣鼓吸引了众多的居民前来观看。在地震中受灾的张志胜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娃娃居然会打癞子锣鼓,听这鼓声,人也感觉更有力量了。”

在汶川大地震中,重庆市梁平县受到波及,成为全市重灾区。目前,该县已基本消除了地震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一天,梁平县的合兴镇和龙门镇还举办了精彩的梁平癞子锣鼓抢彩。50多岁的合兴镇合兴村5组村民黄松堂在抢彩中获得了一等奖。地震中黄松堂的老房被震塌。在各方面的帮助下,他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与村里其他灾民一样搬进了新家。他说:“我们家在短时间内建好了新房,并且能够过上亮堂堂的元宵节,这多亏了政府的帮助。”

陈仓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马?村村民白满娃今天一早就起身,在外面威风锣鼓的喧嚣中将自家新建的青砖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是地震中的重灾区,全村768户村民有354户受灾。现在,全村96户重建户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白周学今天把全家人叫起来围坐在堂屋里包饺子,他说:“地震后,政府很快就把生活费和灾后重建的钱送来了,我家四间大瓦房盖起来了。现在年货买齐了,儿子也回来了。我没想到受了灾还能过这么喜气的一个年!”

全国41个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用震天锣鼓喜迎元宵节。赤沙血社火、焰火晚会、民间歌舞晚会、秦腔演唱会……从2月6日以来,陈仓区的文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陈仓区还组织秦腔名角巡回受灾严重的村子举办专场演出,把欢乐带给灾区群众。陈仓区贾村镇上官村村民罗拴祥热情邀请记者:“以前家里房子烂,没法招呼客人,现在房子这么宽展,你们到塬上来就到我家来喝口水,歇个脚!”说着,村上的人喊他出去打鼓,他边答应边说:“好日子又开始了,元宵节我们还要上区里去表演哩。”

2月8日,南京市民在观看舞狮表演。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