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

2009-0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菊凤 我有话说
在许多人心目中,不景气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讨论休闲问题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其实不然。认真分析后便不难发现,《光明日报》在此时推出这一主题探讨,颇需要勇气和见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看似边缘、实则非常重要的论题,是当前既可解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燃眉之急,又可奠定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思路。

休闲产业对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

休闲作为一种现象自古有之。西方古代先哲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西方近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之外,又衍生出庞大的休闲产业群,从而在20世纪60年代催生出横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休闲学科,并培育各类休闲研究和休闲活动管理人才。反观中国,休闲显然是一个舶来的新概念,其出现时间距今仅20年,而且出现伊始即承载着经济属性。1999年黄金周制度实施以后,国人的闲暇时间空前增加,以旅游为龙头,商业、餐饮业等休闲产业获得大发展,人们首次认识到休闲消费对于拉动内需的巨大作用。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一个产业群,甚至一种学科和研究领域也因此逐渐进入国人视野。

由于休闲是个像“文化”这样包容性很强的大概念,具有时间、活动、心态、特征四个层面的含义,因此它不但涉及到个体,还涉及社会;不但涉及哲学、社会学,更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其中,“休闲活动”是最重要、也最易观察的维度,而休闲在“活动”层面上的含义几乎都可纳入经济学范畴。有关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都是休闲经济的考察对象,有关人在休闲行为中的投入与产出、休闲创造的产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休闲行为和经济的变量关系等,都应是休闲经济的研究对象。

按产业类型划分,休闲产业可以指那些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这其中最典型也最主要的是旅游业、运动健身业、文艺产业。此外,游戏动漫、休闲餐饮、休闲商业也是具有明显休闲特征的休闲产业。这几大产业领域,无疑都属于典型的服务业。从语词表达看,“娱乐业”和“休闲业”具有相似的内涵与范畴。在英语中,也经常用recreation来指代leisure一词中“活动”层面的含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中,已有多位专家强调,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近20年来,休闲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休闲花掉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可自由支配收入相当大比例的金钱,形形色色的休闲业也雇佣了大量的劳动者,休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赖以持续增长的热门行业,不同形式的休闲业,尤其是旅游业,已经在促进某些经济衰退地区再次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出度假、就餐、看演出、参加体育运动,是我国人民最近二三十年增长最快的休闲活动。与此相伴,服务部门员工数量高速增长,其中,旅行社和旅游经营商的就业量增长最快,餐馆、咖啡馆、快餐业、酒吧、夜总会、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就业量也明显增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达到50%甚至6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最高值为2002年的41.7%,“十五”时期的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低于GDP增长速度,其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目前仍徘徊在40%左右。虽然我国服务业总量不尽如人意,但可以相信,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远大于其经济规模。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与此同时,休闲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另一个功效近年来越来越引人关注,那就是它对许多经济衰竭地区具有经济再造功能。20世纪下半叶以后,欧美国家一些依托制造业或区位条件的钢铁机械、港口、矿区等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区域,由于社会经济变迁,产业结构调整,或者所依托的资源面临衰竭,因而经济下滑,风光不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是通过重新规划、定位,大力发展休闲和旅游业,使得这些地区重新焕发了生机。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市,通过政府的帮助,把旧仓库改造成全新的科学博物馆,把旧的中央火车站改造成大型展览中心,新建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欧洲最大的室内娱乐中心(theNYMEXarena);澳大利亚的达令港被建成悉尼市一个著名的休闲中心区;美国的巴尔迪摩市也是依靠旅游转型的著名例子;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则是一批著名工业城市集体转型,从浓烟滚滚的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典型――如今的人们在这里游览、参观、休闲、购物。在我国,也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例子。如河南的焦作市,一个以生产煤炭闻名的“黑色经济”城市,如今成功转向了“山水焦作”闻名的绿色城市,旅游业为其实现了成功转型;著名油田城市大庆也正着眼于这一方向的城市经济转轨。

休闲与旅游业之所以在城市再造方面被看好,除了它们被看作极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之外,还因为它们能在改善环境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当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和很强的经济乘数效应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不但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造更多的收入,也具有了更优美的环境,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体验经济是休闲产业的灵魂性特征

服务业与制造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从产业特征来说,无疑是“服务”,换言之就是“体验”。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顾客所购买的体验性产品或服务,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

那么,最能体现“体验经济”特点的是哪些产业?从服务理论教科书,风靡全球的《体验经济》畅销书,以及我们自身的消费感受中,都可以知道,旅游业、娱乐业、影视艺术业,以及休闲餐饮和休闲商业,都是最典型的体验经济领域。因此,体验价值可以说是休闲产业的本质,是休闲产业的灵魂。换一个角度看,休闲经济所蕴含的体验特征,以及高品质服务特点,也表明休闲业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产业,需要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如果违背了其文化属性,其体验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休闲经济的体验属性和文化属性,表明这类经济提供了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456美元,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手机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宽带市场,也是第二大黄金饰品市场和汽车市场,以及第三大奢侈品市场。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明显不足,同期最终消费率只占48.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其中扣除政府消费14%之后,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4.8%,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因此,扩大内需的呼声在此轮经济危机应对策略中显得异常突出。

经验表明,居民的消费层级大致15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升级,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当前城镇居民已进入“万元级和十万元级”消费阶段,近几年消费率之所以走低,除了“不敢消费”外,社会上缺乏多元化的可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好产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其实也向休闲产业提出了挑战。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服装、食品等物质产品的消费是有限的,容易停滞在某一层面上。能够激发更大消费欲望和具有消费弹性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产品。所以,能否提供令消费者满意,激发人们消费欲望的休闲产品,成为摆在休闲产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鉴于中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城镇居民仍然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更是精神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如何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增强休闲产业的人文关怀,加强对文化的尊重,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消费者体验价值,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品牌,是休闲业经营者和行业管理者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休闲公共政策与公共产品供给需要适当调整

正因为休闲问题不仅关涉企业和消费者,还关涉到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和社会进步,是人们产生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因此,休闲也是社会公共政策、经济文化政策以及公共产品应该考虑的重要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制订的相关政策,不但对于休闲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对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大的政策方面予以关注。

首先是关于闲暇时间的公共政策。1999年出于拉动内需的政策需要,国家出台了“黄金周”假日连休制度,取得了超出预期的促进国民休闲消费的经济效果。2008年在综合多方意见后,国家对黄金周制度进行了改革,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一年过去了,这一休假制度改革的效果如何?笔者日前在北京主持了一项关于国民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及假期休闲娱乐活动意向的调查,1300多份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新的假期制度被61%的人认为更好,原因是更重视了传统文化(48%)和假期更频繁(28%);但也有16%的人认为更不好,原因是短假期无法彻底放松(47%),并减少了远程外出旅游的可能性(43%)。至于带薪休假,目前享受的人约占35%,比2006年笔者进行的调查高出9个百分点;有32%的人认为国家新制订的带薪休假制度法对其有积极影响,15%的人回答其单位从今年开始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但仍有30%左右被调查者“从来没有享受过”,而且30%的人回答如果不休假,单位没有任何补偿。另有77%的人表示“希望”增加一个七天长假,67%的人表示希望春节长假能适当延长。如果增加一个七天长假,大家最希望用来干什么?有28%的人希望进行3天以上的旅游,11%的人希望好好休息,10%的人希望进行运动休闲活动,9%的人希望走亲访友,7%的人希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6%的人希望逛街购物。以上数据表明,国家的带薪休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守,维护了国民的休息权,但执行力度仍不够;假日制度改革虽然获得了较大认可,但负面效应也同时存在,人们依然希望有较长的连续假期从而彻底放松,并增加外出进行远程旅游的可能性。如果能对休假制度再度进行适当调整,必将再次带动国内休闲需求的增长。

其次,应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管制政策的研究,对运动健身业应当实施扶持政策,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文化产业在最近20年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发展步子太慢,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探索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可行措施。从体育产业方面看,2008年奥运会显示了中国是个竞技体育强国,但我们远非真正的运动强国,休闲体育(或称社会体育)产业无论在产业界还是教育界的声音都非常弱。而在北美国家,运动健身是第一重要的休闲产业,美国68所开设有了休闲专业的院校中,数量最多的是“运动、健康与休闲”(recreation,sportandhealth)组合成一个专业,其次才是“旅游与休闲”(leisureandtourism)组合在一起。从文化习惯上,亚洲人普遍不如欧美人喜爱运动,但日本、韩国在经济水平提高,尤其是举办了奥运会之后,加强了公共休闲运动产品供给,人们参加社区体育运动的概率普遍高于中国,民众体质也强于我国。反观我们的诸多城市,人们普遍反映运动场所太少,价格太贵,办卡形式不够灵活,设备也不够新。北京去年曾经呼吁的开放学校运动场所的呼声只是阶段性举措,并没有得到根本落实,许多利用学校场所开办的运动中心,最后还办成了商业性高价收费运动场所。因此,公共运动产品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和扭曲现象。

事实上,休闲供给包括三种类型――自我供给、社会性供给、商业性供给,无论哪种供给都离不开政策的影响。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城市公园、公共空地、商业游憩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等都是重要的休闲活动设施与场所。这些设施和产品属于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拨款或集资赞助形式建立,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符合民众利益和需求的节假日休息制度和社会福利措施,保障民众福利,促进休闲业键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