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计于民”重在过程科学化

2009-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如果说,一个月前,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起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消息发布后,还有一些人担心:会不会流于形式?那么,在听了2月6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一个月来“公开征求意见的工作进展情况介绍”之后,着实让不少人感到释怀。

正如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

公室调研组组长韩进司长所说:“这一个月以来,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各种反馈共计110万条。其中以电子邮件或信件方式系统阐述其意见建议的2700多封。

令人欣慰的是,纲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一开始就表现出扎实、求实、务实的作风。按照他们的部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建了由专业人员构成的意见收集组,40位具有博士、硕士的学位或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24小时值班,本着全面收集、专业整理、如实反映、及时报送、不让任何一条有价值的意见遗漏的原则,从事先公布的邮箱、来信地址、以及各类社会网站上搜集网民和其他公众的意见,进行登记归档、分类统计、编辑整理,编成《每日简报》、《每日意见》送报有关部门;每周及每半个月还要进行一次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群众意见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观点,写出分析报告。

为了使决策者和参与者信息对称,让群众随时对事情的进展一目了然,这次新闻发布会还公布了当初征集意见的36个问题中,哪些问题群众关注度高,哪些问题问津者少,哪些有较大分歧等等。不久前,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又组织专家就群众关注度高、同时也是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必须涉及的20个问题,再度向社会发布,作为下一步“问计于民”的重点;与此同时,他们派出20个专家组,分别就上述20个问题深入乡村、企业、学校、地方政府进行专题调研。可以说上述过程都体现了对群众意见的尊重、程序的严谨、作风的深入。

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复杂的问题必然会提上日程。例如,大家最关心的给学生“减负”的问题,国家及有关部门已发过许多文件,问题也未根本解决。因为说到底,学生“负担”重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生存竞争。如果不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仅仅就教育谈教育,恐怕还是找不到出路。还有学校自主权的问题、高考改革等问题,都是既有专业性、同时又涉及世风国情。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或完善问计于民过程中的一些环节。除了关注下一步需要重点讨论的20个教育问题本身,也应该关注如何使“问计于民”的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