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感于钟南山的应用性论文获国际奖

2009-0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莹 我有话说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由我国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一篇论文《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最高票数获评为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2008年度优秀论文,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该研究着眼于已上市多年、一直作为祛痰“老药”的羧甲司坦,发现它可以“新

用”以减少慢阻肺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成本低廉,治疗费用只有国际常规标准治疗的15%。

为什么将荣誉授予钟南山和他的团队?该杂志在评价论文时指出:2003年至2033年,预计中国将有650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钟南山和同事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柳叶刀》强调了这项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在国内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评价一名科研工作者学术成就的通用标准是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的次数。两种评价标准的对比值得我们深思。

强调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的考评机制有其合理性,因为便于操作,所以评价结果相对公平,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然而,当我们过度强调硬性的量化指标,当发表论文成为科技创新的唯一指挥棒,这种评价机制负面效用也逐渐显现,甚至催生出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

“重论文、轻成果,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会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200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3710亿元,已经占到我国GDP总量的1.49%。同时,我国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量也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左右,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比处于很低水平。科研工作者着眼于高、精、尖领域的研究,却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绝大多数论文被束之高阁,绝大多数科技创新都止步于论文发表,造成我国科技投入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唯论文论”的考评机制还造成论文造假等诚信问题。因为论文的发表情况与评职称和申请科研经费紧密相联,一些科研人员为扩大学术声誉,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学术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一稿多投、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界丑闻屡见不鲜;有些科研人员还故意频繁引用自己的论文,制造论文被引次数高的假象。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而发表论文只是科技创新的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想要改变学术界形成已久的“重论文、轻应用”的观念,必须先从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应当探讨并完善现有科研考评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形成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能因学术界一时的浮躁风气就忘记自己的使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