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灵的海德堡

2009-0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廷芳 我有话说

熟透了的水果最水灵,既好看又好吃。位于德国西部巴东一符腾堡州的小城海德堡就好比这样的水果。它不仅外表让人叹为观止,内里也经得起品味再三。怪不得涅卡河的伟大儿子荷尔德林称其为“最具农村风味的城市”,并呼她为“母亲”。

海德堡位于一条峡谷的当口,充沛的水流从峡谷中奔涌而出,这便是有名的涅卡河,

它是莱茵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海德堡古城倚在一座叫“王椅”的海拔566米的山坡上。放眼对岸也是一座大山,比它还高200来米,叫“圣山”,其“圣顶”曾被纳粹染指,一座露天剧场便是它留下的痕迹。山脚下那鳞次栉比但并不密密匝匝的村落式的红瓦白墙的房舍,在梯级的浓荫掩映和河水的衬托下,尤其在朝阳的照射下,如画如绣,与古城相映成辉。

由于这个城市与“山”有着这样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海德堡的正确译名是“海岱山”(Heidel-berg)。由于德文“山”(berg)的英文读音与“堡”相近,加上这里确实有一座宏大的城堡,于是海德堡的译名在我国就这样似错非错地约定俗成了。曾在这里留学5年的著名诗人和学者冯至先生,生前曾大声疾呼要把这个译名改过来,结果也无济于事。

这座城堡就是这个城市的“石头史”和见证者。它诞生于11世纪,原是卡尔大帝的一处堡式行宫,15世纪初选帝侯菲利普按文艺复兴风格扩建为王宫,规模甚为壮观,有异地移来的四根古代贵重石柱,各具特色的厅室和众多的雕像以及豪华的花园。这座非凡宫邸在不断加固中顶住了16世纪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威胁,却未能逃过17世纪末因争夺王位引起的法国的炮火,又遭18世纪一次猛烈的雷击(1764),变得伤痕累累,逐渐圮废。19、20世纪之交,人们出于痛惜与怀念,不忍将这些残垣断壁铲除重建,而是略加整修,把它永远留作废墟遗址,作为珍贵文物保护起来,现在它成了海德堡最大的城标。

但城堡身为废墟,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无所有了!除了永劫不复的花园,其主要立面依然让人看出其基本轮廓。它甚至拥有一件完好的“世界之最”,那就是名闻遐迩的“海德堡大酒桶”,它的容量达22万升葡萄酒,桶壁全由粗大的整根木头拼制而成。遗址中的另一处建筑被用来辟为德国传统药物博物馆,细细看去,渐渐醒悟:原来西方人的祖先也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也是以草啊虫啊这些名堂来拯救自己生命的。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宝贝现在几乎全成了古董,在他们的药店里很难看到了――看来,这些拥有了工业领先权的人们,痴迷于现代科技的成果,以至于都成了“忘祖”的“不肖子孙”了。

提起海德堡的这处遗址,笔者有一种特殊感情,因为它还是我文物意识觉醒的启蒙老师呢!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参观这处遗址,进门不久便发现右侧约50米处,有一座杂草丛生的残破碉堡,像个伤员似的无力斜倚在一垛同样残破的墙上。我当即悲悯起来,说:这让人多难受啊,为什么不把它扶正或干脆拆掉重建一个?陪同我的德国朋友笑了一下,说:“这已是文物了,文物就应该保持它的历史原初性,这样才有历史见证价值。”我脸红了,但马上觉得得到了报偿:深受启悟。这才有了后来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大声疾呼。

海德堡的古城部分即主街两旁的区域就是一个大博物馆,其中有大量的13世纪以来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古建筑如教堂、旅店、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由于它们是二战的幸存者,尤其显得珍贵,格外受到重视和保护。

然而,海德堡最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于它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以这座城市命名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建于1386年),在欧洲仅晚于布拉格大学,为选帝侯鲁普莱希特所建。大学几乎与古城同时生长,它的老校舍构成古城的核心区,使海德堡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600多年来,海德堡大学历经沧桑而不衰,迄今仍然是德国最重要的几所名牌大学之一。大学图书馆是它重要的精神资源,收藏着大量16、17世纪宫廷爱情诗的手稿、基督教福音书和声谱的第二稿,不失为德国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由于这一最高学府的存在,海德堡在历史上经常成为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新思潮的活跃之地。比如,它是德国浪漫派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德国浪漫派的主要贡献之一、由阿宁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的德国民间诗歌瑰宝《儿童的奇异号角》即是在这里诞生的。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这里也不缺少它的弄潮儿。上世纪以来,誉满全球的哲学家雅斯佩尔斯和年逾百岁高龄而寿终的阐释学创始人伽达默尔,都是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泰斗。

提到这里的哲学,人们自然会想到蜿蜒在对岸“圣山”上的一条有名便道,叫“哲学家小道”。说是小道,其实并不小,足可让一辆汽车通过;也不短,步行半天走不完。道路是专修的:路面很平整,未用沥青或水泥,而是一层沙粒,显然是为了与自然保持和谐。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树林,不时有鸟儿鸣啭,老半天才会遇上个把人。沉浸在这样天气晴朗、四周寂寥的天然“大氧吧”里,只觉得神清气爽,思考成了一种乐趣,不,一种享受!这条森林之路,对于海德堡大学这座大智库是至关重要的,古往今来,它不知催发了多少思想火花,促进了多少人的功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