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阮梅:新视角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2009-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贺喜灿 我有话说
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一些社会问题也伴之而来。其中“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阮梅女士最近推出的力作《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是解读农村留
守儿童问题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以“世纪之痛”为题,分“缺位”、“悲愤”、“救赎”三篇,通过大量真实的素材全方位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揭示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了探索。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据统计,“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人,是许多农村的普遍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大多靠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有的甚至放在亲戚朋友或老师家寄养。由于缺少父母的呵护教育,有的成绩在下降,有的性格在变异,有的心灵在扭曲,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关注中国农村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充分显示了作者捕捉社会问题的敏锐和勇气、毅力和责任。

自1979年以来,阮梅女士长期从事农村问题、学生问题研究。为全面调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历时三载,足迹遍布五大打工省份,跋涉百余个县,深入社会的最基层,通过走访农户、到学校找学生和教师座谈、到工地找“留守儿童”的父母了解情况、发问卷调查、写书信答疑等形式,同1600多名教师和1900多个“留守儿童”倾心交谈,其调查研究不畏艰难险阻的态度、点多面广的深度和形式多样的程度实在难能可贵。全书避虚就实,通过了大量真实的数据和事例,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白描,凭事实说话,文笔朴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阮梅女士以其女性特有的母爱和细腻笔触关注社会底层疼痛,倾注真情,状写了生命之大爱。她说,“或许是母爱的天性,我一直很关注那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生活在各种困境中患有心理疾患的孩子”。2003年7月,她开始有计划地跑康复医院、精神病院、少管所、看守所,最初的想法是写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后来,她发现很多有问题的学生都是发生在缺少父母疼爱的打工家庭。比如,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两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或陷入网吧不能自拔,或陷入早恋自吞苦果。“我下定决心,要做农村留守孩子问题这个专题调查。”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现状的激情陈述,对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与深层次思考,无不彰显作者对农民工后代的纯朴真情和对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