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

2009-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康秀云 刘娟 我有话说

灾难中挺立的伟大中国,在不屈的抗争中再次彰显了震撼世界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凝练的升华,并以其深厚的历史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更丰富的内涵。

第一,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理性所依。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抗震救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强大思想武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理论进一步丰富深化,特别是极大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人的生命权得到最大尊重和保障,生命无价,抢救人的生命就是执政党的最大政治,就是十几万救灾大军的首要目标。人民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以国家的名义来维护和确证,每一个遇难者在举国哀悼中得以告慰。人的权利特别是接受紧急救援的平等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救死扶伤、生活安置、钱粮补助,都同样竭尽全力,同样关怀备至。

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优秀论文选登

第二,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方向所指。我们党一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此次抗震救灾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局面,印证了我国长期以来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作用,也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民心中坚不可摧的地位。人们更深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抗震救灾中,党和国家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与统筹安排,快捷有序地调动人民军队救援灾区,大规模地下拨赈灾物资和及时地向灾区投放,以及尽快出台灾后恢复与重建的科学规划方案,为灾区及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补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这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因而,抗震救灾精神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空前凝聚,越来越多的人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之中,致力于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活力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使时代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我党一贯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抗震救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又一次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一笔新的财富。与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互助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仍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涵,但在新时代更呈现出新特点,即爱国主义与公民责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人们高度配合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为灾区分忧,为国家分忧。同时,抗震救灾精神也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科学内涵展现了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信息公开,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明了政府的坦诚、负责与自信;阳光赈灾,救灾捐款和财政拨款流向受到全程监督;受援开放,国际专业救援队、医疗队进入境内深入灾区,使国际交往与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层次。

第四,抗震救灾精神深化了公民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认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和抵制什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辨善恶提供了基本价值标尺,在引领社会风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境界所系。在抗震救灾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公共行为准则,牺牲奉献的精神得到普遍张扬。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大灾面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难之时,党员干部挺起脊梁;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成为最好的道德示范。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