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剿校园中的“恶搞证件”

2009-0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玉滑 我有话说

“良家妇女证”、“泡妞许可证”、“嫖娼许可证”……这些乌七八糟的“证件”居然夹在部分兰州小学生的书本里,或者挂在书包、钥匙链上!近日,民进兰州市委员会向兰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递交提案,建议在兰州市全面清剿“恶搞证件”。

其实,不止是兰州,在不少城市,这种名片大小、内容荒唐可笑甚至非常低俗的“恶搞证件”正悄悄在中小学生间流行。买过这种证件的学生不在少数,因为他们觉得好玩又很“酷”,可以用来“互相捉弄”、“开玩笑起哄”。

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经常接触这类充斥着暴力、色情以及侮辱性文字的“文化垃圾”,甚至以拥有恶搞证件上的“身份”而自豪,这对于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形成来说,无疑会起到扭曲和异化作用。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利,迎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抛弃应有的商业道德,销售格调低下的“恶搞证件”,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力,也不具备自由选择的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缺乏足够的免疫力,因而有关部门应坚决清剿“恶搞证件”,从源头上予以制止,文化、教育、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上抵制这种不良文化。

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学生为什么会迷上“恶搞证件”。这恐怕和孩子们在学习重压下找不到快乐有关,也与此前学生恶搞古诗词、童谣一脉相通。看看恶搞版的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咬死人多少。《锄禾》: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有人来一锄,炸成二百五。追求新鲜、趣味是孩子的天性,恶搞证件和歪改古诗一样,流行的背后也说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除了上课就是考试,非常枯燥乏味,恶搞被当成是一种消遣、玩耍的方式,“好玩”就是他们选择的理由。我们应当从中体察孩子的天性和渴求,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孩子们喜欢、乐意的方式,并认真指出某些恶搞文化的低俗性,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迷上“恶搞证件”还源于“恶搞”的“时尚”。恶搞是网络上流行的,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形成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未成年人很可能以“恶搞”为时髦,甚至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实际上,现在一些中小学生,不会“恶搞”的,好像就显得不够聪明,很难与别的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大家比着“恶搞”。“恶搞”对中小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需要我们用认真而平和的态度去关注、引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