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仁医”吴殿华

2009-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丽 我有话说

(资料照片)

汶川地震的当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刚从省医院住院回来没几天的河北省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毅然决定――“马上到灾区去!”

连夜组织人员分头准备

了药品、器械,次日上午9时,吴殿华一行7人组成的河北民间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千里驰援灾区。整整19天,他们先后转战四川德阳、绵竹、什邡、北川等重灾区,共会诊筛查危重伤员5000余人,救治伤员184名。

“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病人需要,医生都应该冲锋在前,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共产党员吴殿华用了整整60年对自己的这句话践行不渝……

有情也有义,与病人结下“骨肉亲”

时间追溯到1961年,当时冀县医院接收了一位腰椎及膝关节结核病患者,名叫孔秀玲,两年多不能下床。

“要想彻底治愈这个病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时任外科主任的吴殿华得出这一结论。可取谁的鲜骨呢?孔秀玲只有一个患精神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思来想去,最终,吴殿华决定亲自献骨。

手术那天,吴殿华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五块鲜骨后,只是尽快将伤口作了简单包扎,便迅速地将鲜骨移植到孔秀玲的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他却全然不知自己腿上的鲜血已染红了绷带……孔秀玲康复出院时激动地说:“俺和吴大夫是骨肉亲,他给了俺第二次生命,他是俺的救命恩人!”

就是这一次手术,孔秀玲结下了吴殿华这个一辈子的“亲戚”。40多年来,吴殿华一直惦记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冬天,他和老伴给孔家送去棉衣、被褥;夏天送去蚊帐、单衣;逢年过节,又送去大米、白面……这份特别的亲情,让孔秀玲一家永生感激。

同样让人敬佩的,还有吴殿华为救病人曾割下自己的8块皮肤。

那是1960年,刘孟恋在劳动时被铡草机的皮带所伤,不仅失去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肤也被勒掉了。情况紧急!为了保住刘孟恋的胳膊,时任外科主任的吴殿华亲自担任手术医生,他用刀子代替起皮机,割下自己大腿的8块皮肤为刘孟恋做移植。手术成功了,吴殿华的血流了一腿,刘孟恋感激的泪水浸湿了枕巾……

因为心里装着病人,吴殿华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2000年10月,92岁的赵俊玲老太由儿女陪护专程来找吴殿华看病。老人的腹部膨大一年多,曾多次到外地医院检查,都因年龄过大,医院不愿施行手术而延误治疗。由于老人腹部增大过快,脏器受压,不能翻身,饮食和大小便都非常困难,经检查确诊为巨大腹腔肿瘤。

为92岁的老人做手术,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搞不好会毁掉自己一世美名。面对病人的痛苦绝不能见死不救!吴殿华毅然决定施行手术。他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一切应急措施,在周密的监护和全身麻醉下,经过两小时紧张细致的手术,吴殿华成功地将8.75公斤重的巨大肿瘤取出。老人得救了,吴殿华如释重负!

前年冬天一个大雪之夜,吴殿华正在自己创办的医院值班,急救电话响了起来:“在城西北尉迟与西关中间路段发生车祸,你们快来吧!”吴殿华马上派出救护车出诊。事故现场有3个人受伤,伤情十分严重,一辆救护车拉不了,出诊医生请求增援。吴殿华当即拿出车钥匙,准备亲自驾车去拉伤员。老伴焦静急了:“大雪天的,你一个七十好几的老头子,腿脚又不利索,逞什么能?”吴殿华一边发动汽车一边说:“顾不上这些了,晚一会儿,伤员就有生命危险!”说话间,吴殿华驾驶救护车钻进漆黑的雪夜里。在这种年轻司机都发怵的天气里,他小心翼翼地驾驶了近10公里,及时赶到车祸现场把全部伤员接回医院。

“危难时刻冲得上,关键时刻豁得出。”凭着这种信念,吴殿华赢得了大家的尊敬。196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医以来,他先后13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艺精德亦馨,把病人看成亲人

从医60年,吴殿华把病人看成亲人,再苦再累他也不觉得;从医60年,吴殿华总是不顾一切,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作为一名医生,吴殿华有个习惯:手机不离身,24小时不关机。凡拨打他的电话,接通时“嘟――”的声音不超过三下,他准接。“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紧张?”有人对此不理解。吴殿华充满深情地回答:对病人来说一分一秒都是生死之间,耽误不起啊!

从一名学徒工,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吴殿华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可他从不“摆架子”。不管是谁,不管白天黑夜雨天雪天,只要患者求治,他总是随叫随到。

“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成了老吴的熟人,他们有了病都愿意找老吴看。”吴殿华的妻子焦静讲到,曾有一个晚上,病人家属喊了吴殿华八次。第二天别人问:“你还能睡觉吗?”吴殿华笑着说:“我睡了九觉。”

辛庄村的刘文雪在车祸中肺脏和脾脏破裂,昏迷不醒。吴殿华马上组织抢救小组,在进行脾脏切除手术时,又从腹腔里收回1000毫升鲜血重新输到病人身上。患者术后仍很危险,吴医生一直守护了三天三夜。病人得救了,吴殿华却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办公室。

还有一次,吴殿华到一位老乡家中出诊。患者是一位老人,被尿憋得呻吟不止,疼得在炕上打滚。吴殿华见状马上为老人导尿。可是病人膀胱和尿道严重发炎,尿道脓液太多,导管不起作用。望着老人痛苦的神情,吴殿华毫不犹豫拿起导管用嘴猛吸,在场的每个人都被他这种果断的举动惊呆了。

有人问他:医生也是正常人,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病人以生命相托,医生就应细心、耐心、热心地为病人服务,这样才能对得起病人的信任。”吴殿华笑着说。

在冀州市医院工作期间,吴殿华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技,先后取得12项科研成果,实现小医院能做大手术。

凭着精湛的医技,70年代,他为病人成功摘除了巨大卵巢肿瘤,轰动省内外;80年代,他实施的“对称性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创下了双婴同时存活的全国纪录,在国内外产生影响;90年代,他率领科研团队开展心脏手术,向高技术领域进军,冀州市医院成为全省县级医院中第一个二级甲等医院……

因为心里装着病人,哪怕不起眼的细节,吴殿华都十分在意。当病人叙述病情时,他总是细心倾听,不厌其烦,从不敷衍;深夜查房,他轻手轻脚,不让鞋底发出声响;冬天诊病,他先搓热双手,暖温听诊器才进行检查;病人出院时,他总要设计一套保健方案,巩固疗效……

“退位”不退休,帮农村贫困患者看病

1996年,吴殿华从冀州市医院院长岗位退休。本可轻闲一些,但没几天就又忙碌起来了。

“当时有许多患者找到家里看病,这让父亲有时比上班还忙。”同是医生的大儿子吴向勇回忆说,许多农村患者给父亲建议:“您病看得好,手术做得好,自己办家医院吧,我们找您就更方便啦。”

家乡父老的建议让吴殿华热血沸腾:“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犯愁!”不久,在冀州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吴殿华贷款创建了冀州市职工医院。至今十多年间,医院从最初的七间小平房发展到目前35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大楼,吴殿华亲手带出了80多名医护人员。门诊总量达到20万人次,住院1.5万人次,成为深受百姓称赞的医院。

为帮助农村贫困患者,吴殿华制订了扶贫计划,设立扶贫病房。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困户和下岗职工实行特殊优惠,住院费减免20%。外地农民工来医院就诊,人均门诊费用控制在35元以内,住院和小手术费用不到全省平均费用的一半。对困难病人,医院坚持做到有钱没钱都看病。午村镇一位脑出血患者,平时仅靠残疾儿子维持生活,就医时家属只带着150元钱。了解情况后,吴殿华当即决定免除全部医疗费用,及时给患者做CT检查,并安排住院治疗。

吴殿华至今保留着当年的习惯,就是医院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深入农村,尤其是那些离医院较远的地方。冀州的周村、城关,枣强的宅城、张秀屯等砖瓦厂,聚集着300多名来自四川、湖南、内蒙古等地的农民工。吴殿华经常带着器械和药品,前往这些砖瓦厂巡回诊疗。久而久之,这些农民工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2004年,吴殿华依托职工医院办起廉价的康乐老年公寓,患病老人在这里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前有来自衡水、沧州、北京等地的40多位老人入住。吴殿华因人制宜,为老人们设计了科学的每日食谱和保健计划,还定期为他们体检,免费提供激光治疗……如今的康乐老年公寓已成为集居住、养老、康复、医疗、娱乐于一体的老年乐园。今年春节,有30多位老人没有回家,高高兴兴地留在公寓过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