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圳宝安:“打工文学”受关注

2009-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本报深圳2月19日电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打工文学》周刊近日摆放在记者面前,深深地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份由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创办的全国首个专门刊登打工文学作品的文学周刊,为活跃在宝安区的一大批打工文学作家提供了一块宝贵的创作园地,也为他们独具魅力的打工文学作品从宝安走向全国插上了

一双翅膀。

宝安区是我国打工者的聚集地,这里有数百万名打工青年每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辛勤劳作。这里也是全国打工文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从宝安的企业流水线上,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打工作家,打工文学已经成为宝安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宝安区的“打工文学”现象,引起了全国许多专业作家和文学评论人士的关注。

打工文学是打工者心灵的呼喊,是他们表达自我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的真切体现。在深圳的打工者中间曾经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早起床,两脚齐飞,三洋(工厂名)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们要从精神层面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工文学对打工者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对打工作家来说则是一个宣泄的舞台。白天工作,晚上写作,这是打工作家的一种基本生活状态;打工者写,写打工者,打工者读,是打工文学的显著特色。

最早被称作“打工文学”的作品,是在宝安打工的张伟明创作的《我们INT》、《下一站》、林坚创作的《别人的城市》、《阳光地带》等,这些散发着新鲜的打工味儿的作品经由《大鹏湾》和其他杂志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向世界展示出一片五彩斑斓的打工世界。《人民文学》、《十月》、《作品》、《花城》、《小说选刊》都发表了宝安打工作家们的作品。

“我从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成长为一名打工作家,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和社会为我们打工者提供的环境越来越宽松,不仅关心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更多地考虑到了我们的精神需求。”曾经参加了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王十月动情地表白。

宝安区作协的数字说明了打工作家群的发展壮大:从2000年成立之初的100余人,到如今的300名会员,其中80%是打工者。这支近200人的打工作家队伍,加入省级作协的有12人,中国作协的有2人,有17位作者先后出版了29部文学专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