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居民收入消费看民生改善

2009-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2007年3月,一条有关百姓幸福感受的统计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对全国15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调查,百姓对于他们所居住城市的满意度日益提高,南京、北京、上海三地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满意度位列前三名,分别达到94%、90%和88%。

当我们把目光从这三地移向全国的时候,从富庶的东部到广袤的西部,从辽阔的北

方到丰饶的南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仿佛一幅幅国富民强的壮丽风景,不仅令世界震惊,更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万人民深感幸福安康。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经济的每一点进步,人民群众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收入:增速步入快车道

1982年,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云塘学校教师郭幼静结婚了,家里两个人的工资都是每月42元,在当时这算中等收入水平,但常常是每个月还没到发工资就没钱了。大头无非是花在吃上,大概要占到收入的70%。2008年,两个人的月工资都达到了2500元,每月用于吃饭的钱只占开销的五分之一,更多的钱用于旅游、上网和文化活动等方面。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是中国老百姓从贫穷到富裕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从1978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了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 190 美元上升至2007 年的2360 美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与我国经济增长相随相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持这样的增长是不容易的。同时,社会保障力度在加大,2008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种保险基金的总收入13808亿元,增长27.7%。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水平都在提高。

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

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农民收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让广大农村家庭尽快富裕起来,夯实农业基础,中国政府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执著努力可圈可点。

投资:虽刚刚起步但潜力巨大

受崇尚节俭、为长远考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习惯于把财富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后,居民的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为37.5%左右;到2007年,上升为49.9%。数据显示,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国家今后不仅会努力提高老百姓的工资、养老金等收入,还将创造多种条件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循着近年来人民分配收入的脉络,“理财”一词分外耀眼。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理财的渠道不断拓宽,人们不再单纯依赖工资、养老金等传统收入渠道,也不再单纯地靠银行储蓄吃利息,投资股票、基金、房产等已成为人们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而这些收益正是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

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提升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虽然比重不高,但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虽然基数小,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只占2%左右,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相比2005年增幅高达26.5%。

目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许多百姓生活的常态。除了银行存款,居民在有价证券、房屋、收藏品等方面的财产拥有量迅速增加。从2008年股票投资资金规模来看,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总数的比例为52%,而50万元以下的比例高达87%。在投资股市的资金占财产的比例调查中,近6成的投资者运用了50%以上的家庭财产投资于股市,而选择财产比例超过80%的投资者人数占比为31%,这与2007年调查中14%的投资者动用80%以上的财产投资股票的比例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消费:面对困难老百姓信心满满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牛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1.09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4.7%;实现旅游收入509.3亿元,增长23.1%。旅游正成为更多居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消费选择。

旅游、买车、休闲,这些过去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今已成为许多普通中国公民生活的一部分。城乡居民不断释放的消费需求,见证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刚刚过去的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民生做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即便经济运行出现困难,即使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但对民生的投入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有扩大没有缩小。

我们看到,近期我国政府出台的促增长、扩内需的投资计划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数字让人一目了然:在4万亿元投资大单中,总计有2万多亿元的投资关乎民生改善。

我们还看到,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同时,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上,以投资促就业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既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又力争“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加大廉租房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以及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不断投入……一条条爱民益民的讯息犹如涓涓细流,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涨得满满的。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集民力。当我们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时,也就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智慧和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