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郑民华:微微小创 大大仁心

2009-0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樊云芳 曹继军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他像个微观世界的恣意舞者,在人体中比方寸还要微小千百倍的空间里舞姿轻盈。作为中国微创外科的领军人物,他与病魔和死神角力,凭借高超的技艺和近乎佛的仁心,他让冰冷的手术刀充满了温情,在人体的幽暗世界里演奏出一曲无声而明亮的生命旋律。

46岁的郑民华教授中等个子,前额有点天然卷发,浓眉下眼睛含着微笑,说话平实又幽默,看不出有任何“院长”与“权威”的架子,一站上手术台就成了另一个人:冷峻、严厉、专注。记者日前在上海瑞金医院观摩了一台他主刀的微创手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漂亮!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他站在手术台前,腰板挺直,神情专注,炯炯的目光直视着前方的高清晰电视屏幕,双手各握着一根操纵杆;手术已经开始,但病人并没有开腹,手术室里也没有开无影灯―――这是记者看到的现场,跟传统手术大相径庭。

一分钟前,郑民华把一根带着尖刺的10毫米直径的套管,敏捷地插入了病人的腹部,紧接着把腹腔镜从套管里伸进了病人的腹腔。微型摄像头在移动,屏幕上,病人腹腔内部迷宫般的情景显示无遗―――从蠕动的大肠,到牵引着它的肠系膜与脂肪层,到一根根血管,纤毫毕现。

接下来,郑民华又分别把4根套管插入病人腹腔,它们的直径均为5毫米,分别是4把手术器械:超声刀、肠钳、自动切割缝合器等。超声刀头及肠钳张开后就像是人的大拇指与食指,操纵它们的就是主刀医生和他的助手,这4把器械等于是医生灵巧的双手。

屏幕上,清晰展示出根治肿瘤的全过程:在肠钳的牵拉下,超声刀一层层分离了肠系膜并游离出主要血管;给血管上夹子后切断血管;接下来进行直肠的游离。由于超声刀可同时进行切割和凝血,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流血。之后,自动切割缝合器在肿瘤的远端切断了直肠。

几乎在同时,手术台上的无影灯无声地打开。“刀!”郑民华伸出右手,护士立即把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递给他。他娴熟地在病人腹壁上切开一个4厘米的切口,从这个小小切口中,把含肿瘤的整个肠段取出。然后,在体外切除了肿瘤及其周围引流的淋巴组织,再通过一种先进的自动吻合器,完成了上下两个肠段的吻合。

“漂亮!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蔡伟,他的一位博士生在对记者耳语中由衷地赞叹。

整个手术花了1小时36分钟,出血量仅为20毫升。

15年前,31岁的郑民华大胆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率先把中国的微创外科推进到恶性肿瘤领域。当时很多人深深怀疑:不开腹,只打几个小小的洞,看得清楚么?肿瘤拿得干净吗?

15年后的今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已经推行到了全国100多家医院。当年那台“吃螃蟹”的手术在国内同行界产生了颠覆性的震撼力。

统计证明: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在大肠癌的根治效果和远期疗效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传统手术需要在腹部打开一个20厘米―25厘米的切口,整个手术在开腹的情况下进行,流血量最少也在200毫升以上。而腹腔镜手术不管有多大,最后的切口都只有5厘米左右,病人所受的创伤与痛苦,只相当于做一个阑尾手术。

“这就是微创外科的巨大优势―――在取得相同、甚至更好疗效的前提下,把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创伤减到最小。”走下手术台的郑民华眼睛里又重新含着微笑,带着磁性的声音里充满了人情味,也洋溢着自信。

机遇源自拿筷子的手

1989年底,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中国留学生被院方选中,成为该院微创外科的首批探索者之一。他就是郑民华,当时正在该院当住院医生。选中他的理由很简单:他是中国人,有一双拿筷子的手。

很快,这个年轻外科医生就对新兴的“洞洞眼”手术着了迷。当时,这样尖端的外科技术在国内没什么人知道。

“一定要沉下心来学,总有一天会用到的”,他告诉自己。

他的法国导师很欣赏他的胆大心细,遇到略有难度的病例,常悄悄地问:“郑,你想做吗?”

“想做的!”每逢此时,他就目光炯炯,像一头急于扑向目标的豹子。就这样,4年中,他在法国做了上百例临床手术,接触了微创外科的多个领域。

法国,是腹腔镜微创外科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就在这里诞生。4年的实践,让郑民华亲眼目睹了腹腔镜外科技术起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时,命运又一次提供了机遇。

1991年,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教授到巴黎进行学术交流。在与留法学生交谈时,他知道了郑民华和他的腹腔镜。李宏为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他敏锐地预感到这门学科将是外科的发展方向。回国不久,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无名小卒郑民华,邀请他回瑞金医院。

苦修数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28岁的郑民华毫不犹豫地打起了背囊。

他一次又一次给病人带来了新希望

1991年,郑民华开展了华东地区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3年,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他手下诞生。2004年,一台更加高难度的手术―――国内第一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又推到了他面前。

当时,这位70高龄的患者因发高热来瑞金医院。经检查,专家确诊其患有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公认的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何况患者年事已高并伴有高血压及肺气肿,开腹手术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并发症。院方找到郑民华,他考虑了两天,决定一试。

手术最大难点在于:在切断了患者的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切断了胆总管、切除了胆囊、切断了胰颈胰体部之后,等于切除了病人整个消化系统的“十字路口”,每一条生命攸关的“通道”―――胰肠、胆肠、胃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整而精确地修复,哪怕只有几秒钟的耽误,哪怕刀口出现千分之一根头发丝的偏差,就有可能导致病人的消化液难以控制地大量流失,导致病人即刻在手术台上停止心跳。

手术做到关键处,人人屏声敛息,手术室里,针落有声,人们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但郑民华锐利的目光中闪射出超乎寻常的镇定,屏幕上,超声刀、牵引器、吻合器交替出击,游走于各脏器之间,敏捷,精确。胰肠、胆肠、胃肠的吻合几乎完美,门静脉周围、肝动脉周围、胰线等处的淋巴结,也被干净利落地清扫彻底。最后,他在患者上腹正中处切开一个长4厘米的切口,将已切下的肿瘤完整地从切口中取出。这时,手术室里所有的人都长舒一口气,郑民华才发现手术衣已汗透。

手术历时5个半小时,患者出血量仅50毫升左右。之后,并发症并未发生,20天后,患者出院。

其时,全世界开展同类手术尚不足百例。

2007年7月,郑民华再次突破医学禁区:为55岁的患者赵先生同时切除了直肠癌和胃癌两处原发性恶性肿瘤,这在国内外文献上均未见报道,为世界首例。

回国18年来,郑民华一直领衔我国的微创外科:他领导的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至今共进行了5万余例、40余种腹腔镜及内镜手术,在国内遥遥领先;他的课题组牵头制定了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并建立了相关的培训系统,先后指导国内及泰国、印度等40余家医院开展这项手术。他4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国内微创外科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他本人则被推举为世界内镜外科联盟常务理事、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外科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全国微创大肠癌协作组组长。2008年,他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但这位外科大夫对不断增加的“桂冠”与“光环”并不在意,他的兴奋点集中在率领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驾驶着微创中心那艘装备全新的大船,不断驶向一个个“百摹大三角区”。这给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给中国年轻的微创外科事业开拓出一片片新的海域,但也给自己增加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这令他的两鬓过早地出现了点点白霜,甚至令他错失了一次次向他伸过手来的爱情。

年轻博士生的骄傲

30岁的冯波是郑民华的博士生,说起导师他充满了骄傲:

2005年9月中旬,郑老师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亚洲外科会议”,与会者近2000人,汇集了亚洲各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包括来自欧美的100多位外科专家。作为大会特邀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大会主持人之一,郑老师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并率领其手术团队为与会者进行了现场手术演示―――对一位进展期直肠癌并部分侵犯膀胱的52岁泰国男性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同时切除部分膀胱壁。这是中国医生第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现场手术演示。在2000多双专业眼睛的注视下,历时2小时15分钟的手术干净利落,近乎完美,博得了与会者高度评价。

从此,凡是有腹腔镜与内镜外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就必有“中国大陆郑民华教授”的专题报告。他多次被推举为大会主持人、大会主席。2006年11月,他来到腹腔镜微创手术发源地、也是他最初学习腹腔镜手术的法国,出席“腹腔镜与肿瘤世界会议”,他的报告及远程手术直播,令当年的老师及同行感到骄傲。

冯波说:“说实在的,跟着郑老师,机会太多了,有机会提高,有机会展示自己。我们中心的3个副主任,三十七八岁就已在微创外科的某一领域身怀绝技,名声卓然,并被举荐到国内外相关的专业学术委员会中担任了理事、常务理事。”

“郑老师经常说,我总是要老的,现在不带出一支团队,我怕老了没有人能把这份事业接过去。”

“但有一条,你不可以在他面前说假话,一次都不行”,冯波讲了几年前这样一件“小事”:

一次交接班时,有个年轻医生汇报:某床病人手术已经10天了,但今天引流管里还在出血。“是鲜红的,还是暗红的?”郑民华问。“好像是暗红的。”“好像?”郑民华追问:“暗红的是淤血,鲜红的说明有出血点―――这可不能‘好像’!”“是暗红的。”“那么,病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应该是正常的。”“应该?你究竟去看过没有?看清楚没有?”郑民华提高了声调。“我,我……”郑民华直视着年轻医生,目光中闪射出手术刀般的寒光,发出的每个字都像冰粒:“一个医生可以出错,但决不可以说假话,因为你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如果你让我发现第二次,我将很难再信任你,那么,你再留在这里就没有意义了。”

这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领教了这位导师严谨与冷峻的一面。

“这样做对你身体伤害最小,请相信我们”

一个男病人来住院切除胆囊,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高烧不退,脸色发黄(胆漏)。这在瑞金微创中心是极少发生的案例,虽然病人的胆囊与胰腺、肝脏等有大面积粘连,切除时有一定难度,但也不至于出现这种并发症呀。进一步了解病人病史,天哪,原来在一年前,病人因胆囊炎急性发作被送进了另一家大医院,医生决定给他做胆囊切除手术,但开腹后未切除又缝合上了。这一年中,病人的胆囊炎反复发作,不得已慕名来到微创中心,但没有对医生提及上述病史。

很显然,那家大医院未能切除病人的胆囊,说明手术是有很大风险与困难的。由于中心的年轻医生没有问清楚这段病史,在病历上留下了危险的空白,致使在术中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措施采取不够。现在病人的情况很糟糕,家属火气大得不得了,大吵大闹。

在当天的交接会上,空气凝重,郑民华脸色铁青,收那位病人进院的年轻医生知道自己出了错,吓得脸色发白,嘴唇发抖。在护士站,护士长也心惊胆颤,生怕郑民华的雷霆万钧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不是没有发生过,一有医疗质量事故,有的科室领导就责怪到护士身上:就是你们的管子没有插好,你们的……

看得出来,郑民华在交接会上克制了怒火,没有当场给那个年轻医生来一顿暴磕。但会后,他把那个年轻人留了下来。问清楚情况后,他沉默了片刻。“你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很好。”他的口气出乎意料地温和,年轻医生激烈的心跳平稳了下来。

“你现在应该明白了:了解清楚病人的病史有多么重要,完整、清晰、规范地书写病人的病历,同样有多么重要!”

接下来,他对这个年轻医生一步步讲解了以后在接诊同类病人时,需要观察哪些症状,询问哪些方面,从哪几点去作基本判断,以及做哪些初步处理。应该说,这在课堂里都讲过,但现在成为这个年轻医生终身难忘的一课。

郑民华亲自为病人制定了医疗方案,并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解释为何要这样做:“你要求再开刀,但我们权衡再三,决定采取保守疗法:引流管盐水冲洗,抗生素,CT检查……麻烦些,但对你身体伤害最小,请相信我们。”在之后的一个月内,他每天到病房探视那个病人两次,耐心地安抚与交流。一个月后,病人逐渐康复。但郑民华让他继续留院观察,直至住了3个月后,确信没有任何后遗症了,才让他出院。这个病人后来成了微创中心的好朋友。

“他对病人有佛的心肠”

一个外地病人,入院后发现他的病情比较复杂,不仅要做胆囊切除术,还要做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这要花多少钱?”“估计要3万元左右吧。”“什么!”病人发起火来,“你们想敲诈呀!别人只花1万多,我要花3万?我不治了,我没有钱,你们立刻给我办出院!我走!”

医生和护士目瞪口呆。汇报到郑民华这里,有人很感慨:“要说为病人精打细算,我敢保证,这里排不上全国第一,也至少是名列前茅!要是他连我们都不信,那就爱莫能助了!”“这人很难缠,不做算了,就让他出院吧。”

郑民华在一旁摇着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病人可能就是没有钱。你们以为每个人都像你们这样有医保,看得起病?”

“那总不成医院出钱给他治病吧。”有人嘀咕。

郑民华想了想:“这样吧,你们再去跟他沟通一下,看他最多能拿出多少钱来?他不相信我们,说明目前医患之间的信任度相当差,我们要换位思考一下嘛。”

沟通的结果,病人交了两万元预付金。郑民华与病房医生合计了又合计,一项项检查,能免的就免了,一种种药品,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当然,这样就要更多地依赖医生的经验与综合判断能力,增加了医生的风险。“手术要精细,要多查房,多观察,护士勤照料,勤记录,大家辛苦一点。”郑民华叮咛大家:“但有一条:医疗质量不能降低!”10天后,病人治愈出院,一结账,两万元都没花完,满意地笑了,但他不知道,在这背后……

“郑院长就是太善了,他对病人有佛的心肠。”护士长许菡这么感慨。

宝钢集团一个工人这样评价:“他是我们平头百姓的好医生。我一住进这里,一看到他,就有一种安全感。”

站在手术台前,镇定的郑民华总是给病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