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发展理念看最大的国计是民生

2009-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眼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全世界一道难题:在应对当下困境之时,怎样才能带给经济以持久的活力?中国也不例外,经济学界在探讨如何以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在思考怎样从根本上提高最终消费、扩大内需,形成良性机制,引导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国富民也富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增幅快速发展,GDP总量增加了15倍,综合国力从世界第十位升至第三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6%。

“30年来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分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将30年来的发展归结为三个“一切”。在增加国家财富的同时,民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是最大的“国计”成果:

全国总体上解决温饱,进入了小康社会;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人民踏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有机构从民生的10个方面描绘了百姓生活的变迁:鼓起来的钱袋子、精起来的饮食、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长起来的人均寿命,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起来的衣着服饰,高起来的文化程度、热起来的假日旅游、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许正中教授从三个方面的数据,呈现了我们在富民方面取得的成果: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0年为313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1978年的21.9元增加到2007年的1.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近700倍。

许正中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国”和“民”的关系。首先,国和民不是此消彼长,也不是你争我夺,更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多了民就必然会少的状况。其次,经过30年的改革,由政府全权控制资源变为释放资源,现在中国90%以上的价格恢复于让市场定位,这样民众在市场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也有了更多走向富裕的机会。最后,中国人历来强调“国家”,认为国和家紧密相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计和民生也难分彼此,强国是富民的基础,富民是强国的目的,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则是国强民富的保证。

横向比较仍有差距

在30年的发展坐标中,纵向比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富民也富了;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横向比较,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离真正的国富民强尚有距离。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陈剑教授具体分析了我们在国富民强方面的差距:

首先,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在于,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设备投资60%以上靠进口,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到4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投入和产出不成高效的正比,使得中国经济效率主要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

其次,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各种社会差别,尤其是城乡差别还比较大,贫富地区差距拉大,环境生态恶化、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我们还有自己的国情和难题。13亿人的衣食住行绝不是简单问题,当前的干旱问题惊动中南海,饮水问题情牵温总理,粮食安全更是警钟高悬。这说明,我们的薄弱环节还很多,稍一疏忽,就捉襟见肘,我国还需要稳步发展,不断夯实基础,以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此外,对中国来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尤为突出,怎么样解决农民进一步富起来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广大农村的发展之路还很艰难,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中国的富强。所以,现在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国计民生的着力点

国家以民生为本,经济增长和国家财富的积聚,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的福利。因此,未来国富民强的着力点还是在民生,“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国计”。

过去几十年,在财税政策方面,中国因循的思路是聚天下财力物力于政府,支撑起一大批重点项目,让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工业基地等“硬件”方面的建设,为中国的民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孙钢研究员如是说。而现在将是一个转折,转向直接服务群众、提高百姓福利的民生“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是政府职责之所系,也是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必然趋势。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宏观政策中无不体现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频频出台。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955.5亿元,同比增长37.9%,2009年将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补贴。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政府已经提出要保证8%的经济增长速度。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经济速度的简单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维持在这个增长速度上,才能保证就业,保证千百万人有职业有收入、安居乐业,这是应急之举,更是实现国泰民安的长远之策。

民生工程稳人心

如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民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稳民心、暖民心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

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的社会保障将逐步到位。2008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分别比2007年增长68%和212%。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再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国家在这次扩大内需中安排了9000亿元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未来三年,预计将有700万套保障性住房供应市场。

国家将加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各方面的投入。最近国务院通过了医疗改革方案,三年增加投入8500亿元,使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参保率,提高到九成以上。教育方面,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曾经拉动中国经济的投资和外需受到影响,刺激消费、启动内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将巨大的国民财富投入到一系列民生工程之中,是刺激经济的启动投入,也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德政投入。这些民生工程可以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稳定人心,消费拉动也指日可待。从这些宏观政策看,惠及百姓的“民生”也将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最大的“国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