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出版:中华文明的辉煌见证

2009-0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柳斌杰 我有话说

中国出版,源远流长;中国图书,博大精深。中国出版不仅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国出版无愧是这一发展进程在世界东方的辉煌见证,同时也是这一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创造的一部分――一

个值得人类骄傲、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中国是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图书出版的历史。三千多年来,中国不仅先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贡献了造纸术、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丰富贡献了300多万种图书,贡献了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图书的介质形态与复制方式,也改变了人类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实现了长时间、远距离传播知识的梦想,使出版逐渐成为重要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手段。数量巨大的出版物的出版、流通在积累文化历史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为出版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对象和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从中国文明史来看,中国出版起到了记录历史文明和推动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中国出版记录了中华文明演进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伟大文化成果。中国文明的连续性,集中保存在历代图书典籍的记载中。中国出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史记》开其端绪的“二十四史”以及汗牛充栋、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史、子、集等图书典籍,记载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映了我国从远古以至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进程,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多民族大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份遗产的主要载体就是书,正如《礼记・经解》说:“疏通知远,书教也。”中国出版史所蕴涵的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有利于当前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现实的历史创造活动,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确有借鉴作用。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中国出版史就是出版行业的教科书。中国是出版的泱泱大国,需要总结丰富复杂的中国出版历史实践活动,以从中寻找发展规律,为当代出版事业提供借鉴。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21世纪,批判地借鉴西方出版业的积极成果,固然是发展中国出版的重要条件;而批判地继承中国出版的优秀遗产,更是发展当代中国出版事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国出版的历史表明:出版业的发展,一则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需要,一则取决于时代提供的技术条件,一则取决于对以往出版经验的继承。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中国的出版事业起源早,成果多,在编辑思想、编辑方法、出版技术、发行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出版活动中,还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编辑家、出版家、经营家和技术专家,他们为民族进步、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总结中国出版史上的这些宝贵经验,探寻出版事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无疑将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科学的依据。

出版业过去的发展历程,正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基石。这就是面向过去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对于今日中国出版之价值所在。

出版史是出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学科的主体包括对历代出版成就的展示、对出版历史的疏理、对出版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出版历史规律的探讨。研究中国出版史,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推动我国当代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都有重大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给中国出版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出版通史》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和“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历经8年编撰完成,即将出版,填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我相信,《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出版史、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以及印刷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出版学史学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实际的推动。

(本文为《中国出版通史》总序,本报作了编辑,题目为编者所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