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生活恢复应有的诗性

2009-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青 我有话说

他是一位写作在19世纪的诗人,但他的影响和声名却在整个20世纪经久不衰;他短暂的为诗歌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却给后世留下永久追寻的思想与激情。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他的诗篇是人类的骄傲,但是长期以来,国人对这位大诗人的了解状况却令人尴尬:不仅一般读者对济慈十分陌生,即使是对英国文学有些知

识的人,也多半大大低估了济慈的文学地位和时代价值。

在美国人伯特的《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上,济慈排名第25(而国人较熟悉的华兹华斯、拜伦、雪莱远在其后)。他获得了一位已故诗人可能获得的一切:诗歌被译成数十种语言,生平被编成戏剧写成小说;他在故乡伦敦和长眠之地罗马的居处,被辟为永久性的纪念场所,在英国的诗人中,没有谁比济慈更受传记作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每几年就有一部新的济慈传记问世,在国内直到近期傅修延教授新作《济慈评传》问世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评传》用40万字的篇幅,为我们极富感染力地讲述了济慈短短26年的人生。

岁月沧桑,人生复杂,写人物评传难在对传主生活际遇、特别是其中委曲之情的体贴入微和准确把握。傅修延教授对济慈相关资料的长期关注、收集,对于济慈诗歌、书信的长期研究,使这一工作显得游刃有余。从人物传记角度来看,《评传》无疑是一部内容翔实、文采斐然的作品,有着强大的文化穿透力和历史纵深感。而作者沿着济慈生命行踪所作的诗意之旅与文化追踪,更使《评传》增添了鲜活的文化气息和真实感受。读来同样饶有兴味的是,沿着济慈生平主线,《评传》还给我们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环境与人生图景,特别是书中涉及几十位当时欧洲的文化名流,往往寥寥数笔,气质风神跃然纸上,生动还原了19世纪欧洲特有的文化氛围。

相对于对济慈生命历程的记述和外部环境的呈现,《评传》显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济慈精神世界的分析和艺术生命成长过程的追踪,给我们展现和剖析了济慈复杂的内心世界。济慈是一个短暂却十分丰富的生命体,这种特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不过数年,但其中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却极为丰富,很难“一言以蔽之”。“他的欢欣深处埋藏着凄苦,他在凄苦之余又给人以回甘,他笔下的世界美得眩目,旁边却又隐约有‘丑’在虎视眈眈。他对美的事物抱有无限爱怜之情,因为总是担心它们会突然消逝,他的体验表现得比别人更为刻骨铭心。但当人们批评他过于强调感觉乃至感官享受时,又会发现他有一种将感觉与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本领……”读《评传》时时感到作者对这位天才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审美感觉的把握是如此深刻,剖析是如此精微。其所达到的极深细美的境界,是该书非常精彩的呈现。

《评传》没有将济慈仅仅作为一个文学史上的存在,而是作为与现实生活不断发生共鸣的超越时代的思想者和诗人。傅修延教授以其作为一位文艺学家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敏感发现了济慈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这一点即使在西方学术界也很少有人关注到,而正是这种发现使《评传》的学术分量和理论内涵极为丰厚而耐人寻味。

作者以为,济慈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不向商业化潮流妥协的人文精神。济慈生活在商品拜物教泛滥之初的英国,他人生最初的独立选择就是抛弃衣食无忧的医生职业毅然走向诗的国度,他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视为对英国刚刚开始涌动的商业化潮流的拒绝和抵制;而济慈对于文艺的超越时代的见解同样与现代人的观念息息相通。如济慈在书信中提出的“诗人无个性”之说成为T・S・艾略特“诗无个性”说的先导,而这一思路在后结构主义阶段的罗兰・巴特那里得到更为强烈的共鸣,“诗人之死”论堪称惊世骇俗;还有,济慈对于时间的敏感――强烈的时间意识是现代人区别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济慈对于时间的流逝有着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影响了菲茨杰拉尔德和博尔赫斯等现代作家。济慈的现代性始终是傅修延教授关心的课题,这种对于济慈的穿透性的认识使《评传》始终具有鲜活的时代感,成为富有21世纪思想光彩的文化叙事。“重燃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激情,使生活恢复应有的诗性。”我以为,这才是《评传》的时代意义之所在。

《济慈评传》傅修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