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铭记过去历史 珍惜今日幸福”

2009-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常璐 拉巴次仁 林建杨 我有话说

3月北京,春风送暖,阳光和煦。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来自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和青海的114名代表来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了中国第一个以西藏民主改革为主题的大型展览“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

500多幅图片、180多件实物与文献档案、几处场景复原的新旧对比、丰富的视频录像资料……代

表们从这里了解了半个多世纪前黑暗、残酷的封建农奴制旧西藏,感受民主改革50年来新西藏一天天的前进与发展,祝愿祖国的强大与西藏的美好未来。

步入展厅,代表们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陈列品前驻足观看,不少人还拿着纸笔认真记录。

站在一幅农奴带着锁链劳动的图片前,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英措代表久久驻足。她说自己更深切体会到在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情境。“新旧西藏简直是两重天!过去藏族人民过的是黑暗、凄惨的生活,而现在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1100多年前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拓片到大宝法王印模,从驻藏大臣令牌到金本巴瓶,从印章到敕书,从乐器到唐卡……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一件件文物,见证着西藏人民与内地各民族绵延不绝的深厚情谊,见证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是旧西藏历史的见证者,我亲身感受到民主改革5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定要铭记那段历史。”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代表说。

受过寒冬袭击的人,最懂得阳光的温暖。

一组“放手发动群众”的图片吸引着代表的目光。当时,“看了8年、比了8年、想了8年”的西藏僧俗群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共产党、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自觉投入并成为民主改革的主体,彻底获得翻身解放。

“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西藏民主改革5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嘎玛仁青代表说。他说,今年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议,他认为设立这样的纪念日意义重大,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第三展厅,“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图片实物展吸引众多代表驻足。据介绍,许多文件是首次向公众展示。

陈建国代表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在迪庆州37万多人口中,有30%是藏族。认真观看了展览,他坚定地说:“西藏50年来的变化,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我从展览中看到,西藏5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说三道四。”

藏历新年刚过不久。在“喜迁新居的群众欢庆藏历年”的场景前,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乔正孝代表品尝了正宗青稞酒,感受着藏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结束参观后,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感慨良多。他说:“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旧西藏的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西藏人民才真正当家作主。有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越、全国人民的支持,西藏才有了今天。这两重对比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

“办这个展览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民主改革给西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整个西藏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没有民主改革也就没有今天的西藏,就没有今天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表示,这个展览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希望更多青年学生、海内外人士通过这个展览更多了解西藏的历史,多了解西藏50年来发生的变化,多了解一些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心向着党、心向着祖国、心向社会主义,谋发展、思稳定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了解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部分、西藏各族人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事实。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盼富裕、谋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西藏各领域都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对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给予很多支持,通过各种方式支援西藏。我对西藏的明天充满信心!”向巴平措代表说。

展览由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中央档案馆、新华社共同主办。展览分为“和平解放西藏”、“平息武装叛乱”、“西藏的民主改革”、“50年来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事业的巨大成就”等5部分。据主办方介绍,自2月24日展览开幕以来,观众参观踊跃,每天参观人数约4000人。展览将持续到4月10日。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