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好“军民融合”大文章

2009-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邹兵 邹宏 李玉明 我有话说

从1998年成为军队重点建设学科,到200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在短短10年间,实现从“八一队”向“国家队”的跨越。

“立足军队,服务国家,依靠军民融合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谈起这件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

校长邬江兴深有感触。

要有“国”字号追求

通信技术,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作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信息工程大学的“金牌学科”。如何把优势做强?校党委“一班人”对照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认真审视学科建设现状,敏锐地意识到:“军字号”学科,只有搭上国家发展战略的“快车”,才能快速向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很快,信息工程大学一批批专家教授走进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深入了解通信技术发展态势,虚心学习地方名校先进的建设思路、科研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邀请金怡濂院士、叶尚福院士等10余名国内通信领域的重量级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在开放式学术交流中把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探讨学科建设新思路。这个学校安排多人参加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的标准起草和讨论,与多个IT国际标准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在国际化舞台追踪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理清学科主攻方向。这个学校停止多头出击、各自为战,瞄准国家和军队建设两个“主战场”,确定“宽带信息网络”等5个军民兼容的特色学科专业,把10多个技术攻关方向重组为3大主战方向,实施重点突破。

短短7年,该学科实现国字号“第一”的多项突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和太比特路由器、我国第一个大容量光纤交换网络等,多个国际先进、填补空白,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方向相继“羽化”而出,打破了国外核心技术垄断。

致力于人才互通互用

翻开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记录,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成就令人鼓舞。

“自主建设不是自我建设;依靠自身力量,不能排斥社会优势资源”,学校领导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人才、技术的互通互用,发展就会失去创新活力;把军地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强势,才能推动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他们把人才建设与国民教育体系“接轨”,多方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来校工作,选送多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前往美、英大学进修或攻读学位。他们招聘社会精英为我所用,有效解决“保密”与“用人”的矛盾,实现优势人才的共享共用。

他们依托重大课题锤炼领军人才,学科团队中有一人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

上演军地“联手架舟”好戏

要想有效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一个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运行体系。校党委大胆上演军地“联手架舟、共建共享”的好戏:

一方面,他们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和重大建设项目为依托,建成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室、河南省系统集成芯片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式DSP联合实验室以及可编程器件设计中心等7个综合实验环境;

另一方面,他们抓住军队“2110工程”建设的契机,新建通信信息系统、微波技术基础等6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以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核心,省级和军队实验室为重点的学科发展平台。

强强联合,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重要课题100余项,取得自主创新成果近百个,形成《无线移动子组织网》等特色专著教材93部,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国家和军队高等级教学和科研奖励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40多项成功实施规模转化。

军地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创新学科发展模式,提高学科建设效益,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01年以来,“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有100余名学员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无线电测向竞赛一、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同时,有300余名研究生学员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研发,1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9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