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人大代表一起感受中国的信心、力量和希望

2009-03-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本报记者毕玉才

年逾不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本想挖点内幕,结果失望了。

――今年两会没内幕!

总理报告开诚布公,媒体报道畅所欲言,代表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不再回避“家丑”。重庆的地产腐败

窝案,河北的三鹿奶粉案,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躲猫猫……每一个热点,我们都能从“封疆大吏”那儿找到答案。

云南的“躲猫猫”,发生仅仅15天,就在网友的穷追猛打下,由检察机关揭开了盖子。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2008年,我们经历了肆虐的雨雪冰冻,撕心裂肺的汶川地震,见证了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振奋人心的神七飞天……大喜大悲中,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负面新闻未必都是负面效应;中国,不再天天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中国,学会了在嘈杂的环境中前进。

曾有人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自信让中国更美丽。

人大代表人民的代表

本报记者王国平

头一回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采访工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又一心一意为人民。

33岁的晓红代表是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女乡长,喜欢笑,话没说两句,就被自己的笑声淹没了。珞巴族是我国目前人口最少的民族,“我是珞巴族的唯一代表,我感到很神圣”,3月8日下午,妇女节,在北京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现场,她充满了自豪,惹得脸上的高原红分外美丽。

自2003年以来,晓红代表提交的议案都围绕着“修路”。几年下来,在她的监督下,家乡的路由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沙石路甚至是柏油路。

“没有党,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没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才有了权利,我们才能坐在这里开代表大会。”参加了一届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申纪兰代表的话,是大白话,也是意义深刻的话。

今年,80岁的申纪兰代表带来了关于“三农”的议案,她说以前是群众到代表家反映情况,现在是代表上门去群众家了解情况。

两位女性,跨越了地区,超越了年龄,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义,走到了一起,用同样的方式,行使着作为代表的权力,履行着作为代表的职责。

她们的身份与作为,将让世界更清醒地认识中国;她们忙碌的身影,将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她身上看到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文艺橙

第一次见到李玉英代表的时候,她刚刚从文化部风尘仆仆地归来。这位约了4次才“浮水而出”的江西文化厅厅长,尽管年逾50,连日奔波,脸上竟没有丝毫倦怠之气。白皙的脸庞光彩四溢,爽朗的笑声如春风般扑面而来,朝气与活力顿时把我满身的困意驱走了。

“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功能是第一位的,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鼓劲儿打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娓娓道来的铿锵之声,每每念及,便浑身充满力量。

身为新闻工作者,平日阅人也是不少,但少有初次碰面就给人几分震撼的,李玉英应该算一个。人们都说女人如水。水是什么?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到岩缝便会成为涓涓细流,一种韧性极强的物质。这柔韧自是一种力量。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林雨堂说,“中国民族,颇似女性,脚踏实地,善谋自存。”林雨堂欣赏的恰恰是中国人身上这百折不挠、顽强生活的坚韧之气。从军民携手战胜去年那场罕见的南方冰雨雪灾害,到举国同心共渡汶川大地震难关、重建家园;从全民行动、向世界人民交出一张出色的奥运答卷,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带领人民共克时艰,捷报频传。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一脉相承的理性和坚持

本报记者齐芳

本届两会上,有位长者让我至今难忘。

她叫张锦秋,陕西团代表,生于1936年10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锦秋是陕西团年纪最大的代表,今年,她提出了在西安建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建议,希望国家统一管理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三大遗址区和周边可开发区域的保护利用工作。“对大遗址主体功能区政府(示范区)的政绩考核,不能以GDP的增速和短期项目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应以其对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业绩作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

张锦秋说话时总带着笑,语气温柔而平和,但其中却透露着不可动摇的坚决。据说她是梁思成的学生,在这份建议中,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理性和坚持。

张锦秋还要抽出时间接待来访的代表。我采访的那天,正赶上山东省临沂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启成代表慕名而来。“早就听说张老师的大名,一直无缘得见。得知她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我就特别过来向她请教城市发展建设中该如何保护古城。”张锦秋认真地倾听问题,热情地给王启成介绍古城保护方面的专家。

采访前后不过半个小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长者,却让我永远难忘。

信心的源泉

本报记者张玉玲

今年最宝贵的是什么?信心。今年最需要的是什么?信心。今年两会,我与3000多名记者一起,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探寻中国信心的源泉。温总理两小时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方位部署2009年工作,七个“来自于”的排比句,有力地回答了中国信心的支撑,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这时我听出了中国的信心。

采访社科院经济学家陈佳贵和郑玉歆代表时,只见他们像做学问一样,用红笔和蓝笔细细地注解着政府工作报告,字斟句酌。曾与中国经济一起经历风雨的老专家们相信,9000多亿元的赤字是安全而必要的,由于宏观调控的及时出手,一系列拉动效应已开始显现,中国有望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从他们坚定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中国的信心。

在浙江团采访时,邱继宝、赵林中等企业家代表,没有回避外向型经济遭遇的“寒冬”,直言企业面临30年来最大的难关。困境中,企业家们又拿出“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创业精神,重新崛起,其悲壮和果敢让人动容。从他们坚韧的神情中,我理解到中国的信心。

“经济”从未像今年两会这样得到关注。作为报道经济的记者,将拥有太多太多的新话题,我仿佛看到了今年的重任和忙碌,但有从两会中收获的这份信心,将使我从容应对。我深知:信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信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没有名片的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靳晓燕

向平华,是我在两会上认识的一位没有名片的人大代表。他是湖南省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他很倔强。“我对自己说,不要名片,我要让我的名字成为名片。”

这是他的信念。他希望自己能为村民们做出一些事,因为这些事人们会认识他,记住他。他的口头禅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学。”

他爱感动。“我是穿着村里老奶奶、婶婶们做的鞋垫来到北京的。”从小失去父母的他能时时感受到村民们对他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爱。“那都是爱我的心。”这位壮年汉子眼睛有些湿润。“我要对得起他们。”

他很实在。“作为一名农民,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是国家对农民的重视和尊重。我只能做好,做得更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聚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让大家心情舒畅地生活在既有民主,又经济发达、天蓝水清的美好环境中。”

在两会上,我还能看到不少这样“名字就代表名片”的代表,周洪宇、秦希燕、张志勇……因为他们的务实、直言、因为他们的践行,让群众敬重,感激,也让人民对我们的国家更有信心!

体验两会的“白话新风”

本报记者赵达

十多天的疲于奔命后,静坐书桌前,思绪再次回到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开幕时刻。

3月5日,初入人民大会堂聆听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紧张、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手捧政府工作报告,生怕漏掉只言片语。

“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温总理在阐述中国今年经济发展“保8”的目标时如是表示。

“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总理平实的词汇、高昂的语调回荡在万人大礼堂。在这种轻松的环境感染下,我刚落座时的拘谨也逐渐褪去,放下紧握在手中的报告文本,开始真正用心去倾听总理那亲切、平和的话语。

谈及食品药品安全时,总理加重语气说,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话音未落,台下的代表席随即传来会心的笑声。

而当讲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温总理再次感性、庄严地承诺:“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此言一出,大会堂内瞬间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这如潮的掌声中,我之前所有的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原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可以如此口语化,如此通俗易懂的。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这些浅显易懂、感性直白而又透着坚定责任感和信心的话语随处可见。走出人民大会堂良久,我依然沉浸于其中……

让我们保持微笑

本报记者甄澄

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有太多东西值得记忆:开幕时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长枪短炮”聚集的新闻发布会、分组讨论中的真知灼见、会场内外的感人细节……

作为记者,总想从代表的话语中捕捉观点、挖掘新闻,可是湖北代表团的王月娥并不善言辞,采访她时总有些打不开话题。当谈到今年在她的家乡,《义务教育法》会落实得更好、学校会加盖新校舍时,这位希望小学的校长脸上露出了微笑……在被这微笑感染的同时,我也找到了想要的采访内容。

一天,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落座后,我发现凤凰卫视的“名嘴”杨锦麟就坐在旁边。依然围绕百姓最关切的话题提问,依然抱着追问质询的态度。问答过后,常以严肃面孔示人的杨锦麟露出了微笑――看来,新闻发言人实实在在的回答令他感到满意和信服。

甘肃代表团的新闻官整日忙得不可开交,却总以微笑面对所有人,可谓有求必应。两会结束了,道别时,这位新闻官依然微笑着说:“希望明年你还能来采访甘肃团,那时肯定有更多值得报道的东西。”

如果说,一个微笑只能感染周围几个人的情绪,那么,一个个微笑汇集起来,就变成一股力量。两会期间的微笑来自代表委员,来自工作人员,来自记者,来自每一个中国人;它们同样发自内心,源自同一种心情,那就是――中国信心。

落下帷幕的两会解近忧谋长远,令人振奋。在前行的道路上,肯定还会有困难,但终将成为过去,就像今年姗姗迟来伴着寒意的春天……所以,让我们保持微笑吧!

我的两位朋友

本报记者颜维琦

听说今年我将采访两会,我的一位农民工朋友很兴奋,一个劲儿拉着我问这问那。和许多人一样,这位来北京一年多的甘肃姑娘,对两会充满了期待。

这位姑娘是去年春节后来北京的。她的男朋友早她一年来,在一家装裱店找了份工作,随后她就来了。她告诉我,北京太大了,她刚来的时候不敢走远,呆了几个月才经老乡辗转介绍找了份工作,每月能拿些钱补贴家用。但现在距离她的“北京梦”,还是有些遥远。“开始总会有点难,慢慢会好的。”

在广西代表团采访时,我与一位代表谈到了农民工的生活,随即说起了这位甘肃姑娘。

这位女代表告诉我,在广西时她就专门做了调查,来北京后又抽空去六里桥以及附近的家政公司打听过。“政府出台了很多积极措施,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各地也有鼓励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但除了好政策之外,还需要把好政策用好。”她说,“农民工群体大、比较分散,工作一定要细、要实,才能让更多像你朋友一样的农民工过上好生活。”

“一定替我告诉你的朋友,我们都在关注她们。她们肯干又能吃苦,还有大家的关心,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临走时,这位女代表又叮嘱我:“把我的电话给她,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让她给我打电话。”

一出代表团驻地,我就给我的农民工朋友打电话。电话那头,甘肃姑娘听着,轻轻地笑了。

见证一个更加和谐的中国

本报记者罗旭

尽管多次参加两会报道,尽管每一年两会期间,从开幕式到全体会议、从记者会到闭幕式,我都要数次踏上人民大会堂前那历经风雨的39级台阶。3月13日清晨,再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前面,我还是激动不已。

3月5日到3月13日,与代表们共同见证中国加速和谐社会建设的脚步,每天记录代表们的履职过程,捕捉大会的精彩瞬间,将代表们参政议政的要点传播给大众。数日里虽寝食俱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因为振兴中华的风云际会在内心激荡,光荣与使命总让自己觉得重任在肩。

年年两会,年年近距离看到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壮丽地成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共商国是,建议和议案紧扣国计民生,字字贴心、句句关情,经济、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一再被关注,稳定、增长、信心、应对等词汇一再被提及,危机、官僚、反腐等难点也一再被强调。智慧与心血的凝聚,民声与民意的汇集,共同构成一幅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金融风暴面前表现出的强大信心,以及党和政府向腐败宣战的坚强决心。

从高效、节俭、务实的会务安排,两会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充分公开,到两会发言人的诙谐谈吐……全国两会吹出的徐徐清风,让全世界感到,一个更加和谐、自信的中国正阔步走来。

难忘会场那一抹亮丽的红色

本报记者苏雁

第一次与全国两会“亲密接触”,也许因为是女性,我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女代表们。

3月5日早晨,代表们信心满怀地步入人民大会堂。其中,身着鲜艳裙装的亮丽身影,步伐匆匆,在一片西服的“海洋”中,和谐而突出。

她们的性格,或文静、或直率、或泼辣,无一例外的,是她们在参政议政时的热情洋溢和高度责任感。

江苏溧阳市市委书记韩立明一身灰黑色西装,内搭粉色衬衣,庄重而不失柔美。自打有手机起,她的手机号码就没有换过。有时,半夜三更还收到老百姓发来的短信、打来的电话。身边同事劝她换个号码,她坚持不换。“这是老百姓在地方上所能求助的最后一道关卡。”那一刻,女性的柔和与悲悯弥漫开来。

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上海代表团开放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率先发言,提出要从更高视野审示新兴产业的发展。“80”后的女代表们同样能履职尽责。26岁的湖南“英雄导游”文花枝代表,精心准备了《关于做大做强韶山红色旅游的建议》;28岁的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麂子坪村妇女主任毛金芳代表,关注着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妇女权益问题……

翻阅资料,目前,635名女性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超过21%。可见,女性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放的中国,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性,而更美好。

千里奔赴春天的约会

本报记者王晓樱

作为驻地方记者,参加两会报道,我有幸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倾听各地代表带来的“民情民意”,在这种汇聚“全民智慧”的近距离交流中思考碰撞……所以连续三年从阳光灿烂的海岛千里奔赴春寒料峭的北京。

2008年两会,一大批新代表、新委员亮相政治舞台,他们当中有奋发进取、敢于担当的“80后”,有工作在一线的“农民工代表”。虽然有的代表言语中还流露出些许青涩和羞怯,但他们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建言献策中的那份责任与智慧,让我一次次感动。

时隔一年,今年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去年采访过的几位人大代表,发现他们一个个更像专门研究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建言越来越成熟。有的代表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纷纷开“博客”,通过网络征集议案并且每天更新。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代表激动地告诉我:“为了更好地履职,我今年两会期间每天更新博客,不仅在上面写两会日记,还将自己的建议也放在了上面,反响很好。”打开这位代表的博客,我发现里面博文更新的时间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晚上,有的甚至是半夜12点,3月8日休会,这位代表也没“休博”。这时,我回想起打车时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话:“两会期间你们记者最辛苦了!”我想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只是一个见证者,辛苦的不止我们,还有所有的代表委员和工作人员。

老代表的一句话

本报记者李金桀

这次两会,老代表申纪兰有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申纪兰老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身上的光环太多了:迄今我国唯一一位参加过第一至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等等,但当记者3月5日在山西团全团会上见到她时,不禁惊诧于她的朴实,衣着和农村的老太太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她的本色”,一位曾采访过她的同行对我说。

当轮到她发言时,所有记者都赶紧把录音笔放在她面前,代表们、工作人员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申老头发已经白了,但声音依然洪亮,感情依然充沛,一句句带着浓浓乡土味的质朴话语,让在场者无不动容。当申老说到“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对党有感情,对人民有感情”时,有代表禁不住叫好,记者们也深受感染。

会后,当记者就这句话和兄弟媒体交流时,大家普遍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大家认为,只有对人民抱有深厚的感情,才会真正想老百姓之所想,才会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呼声。“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一个个事关国计民生、反映百姓心声呼声的议案,不正是代表们对老百姓充满深厚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