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彩笔描绘新时代

2009-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新江苏・新风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写生画展,通过32幅大型彩绘中国画作品,生动展现了江苏大地在改革开放30个春秋中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钟山竞秀、绿扬城郭、祥泰之州、江淮通途、项王故里、幸福华西、金鸡报晓……一幅幅笔墨趣味盎然、以传统绘画技法生动展现江苏当代社会图景和大

自然喜人风貌的大幅中国画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和美术专业工作者驻足欣赏,流连忘返,同时也引起人们深深思索:有着悠久历史和无数经典名作的中国传统绘画,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探索中国当代美术创新之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无疑,“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展的成功创作,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反映当代生活是艺术家的使命责任

“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展的创作,始于2007年的秋天。当时,江苏省委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时刻的前夕,将推动和繁荣江苏文化事业的深远目光凝聚到“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创作中,一项具有探索性、引导作用和鼓舞作用的文化举措和创作任务,提到了江苏艺术创作的日程上。

受命承担这项文化工程主要创作任务的江苏著名国画家秦剑铭回忆江苏省各级领导班子对这项文化工程的深刻认识和积极支持时,感触很深:“我到江苏各地采风和进行创作准备时,省委办公厅都给了很大支持,当地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要看什么、听什么、表现什么,大家都经过认真探讨商量,使我在具体创作中更能抓住和表现江苏改革开放30年来的精神核心和时代风貌。”

为了让这批专题绘画作品更深刻地体现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和时代精神,江苏省委还对此次创作进行了特别的设计,邀请江苏著名书法家孙晓云为这批绘画作品题跋。对于每幅画作来说,虽然只有一个标题、几十个字,似简单,却也让孙晓云深感责任重大,费了不少心思。孙晓云说:“这次创作不只是怎么写,还要想写什么,关键要点出改革开放、江苏新貌这个题,和画家一起,将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精美的画面上。”观众们徜徉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仔细地品读这些画作和题跋,不由得在这相得益彰的画与题跋中,体会到蕴涵其中的深意。

用传统绘画技法再现火热当代生活

钟山竞秀、瑞雪秦淮、绿扬城郭、祥泰之州、江淮通途、项王故里、幸福华西、金鸡报晓、天目拥翠、太湖新绿、春江潮涌、大港华章、濠河赞歌、江海彩虹、长空鹤鸣、神鹿家园、锦绣彭城、古城春早、玉塔瑞光、漕河红枫、淹城春秋、层林金辉……如果不是在中国美术馆亲眼目睹这些展现江苏各地美景的中国画作品,仅仅从这些洋溢着浓浓诗意的画题上,恐怕很难想象艺术家在这批绘画作品中,是如何用传统绘画技法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新时代艺术之旅。

了解中国画历史和绘画技法的人都知道,中国画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十分固定的艺术语汇和笔墨趣味,其擅长描绘的更多是山水、花鸟和有古典意韵的人事风物,譬如小桥流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和古代人物,虽然在当代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当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描绘的对象,而又必须运用传统笔墨语汇、技法和趣味来表现高楼林立、工业发展、农业进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等的时候,无疑仍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和认真探索的课题。

秦剑铭在创作“绿扬城郭”、“祥泰之州”两组作品时,十分巧妙地采用了中国画传统样式中的三联画创作方式,通过一组“领唱”与“合唱”的交响共鸣,深情抒发了江苏人民对这片美丽土地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和讴歌。“绿扬城郭”的“主唱”当然是名满天下的扬州瘦西湖,笔墨技法虽是传统的,反映的却是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时代新风貌,担任“合唱”的“个园翠竹”、“荷塘绿柳”,描绘的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盐商园林和现代建筑群中的荷花池公园,一古一今,一翠一绿,都同样体现了“三月扬州琼花绽,人文宜居瘦西湖”的时代主题和迷人风貌。

这种用传统绘画方式再现火热当代生活的追求,同样也展现在“祥泰之州”的一组五幅作品中。同样是三联画的方式,在宽近六米、高二米半多的“祥泰之州”左右,是描绘孔尚任在泰州著《桃花扇》、古代说唱艺术宗师柳敬亭在泰州遗迹、书院千年古银杏和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历史遗迹的“桃源春曲”、“柳园夏谭”、“书院秋声”、“梅苑冬韵”的四幅作品,生动地构成了泰州四时美景图,展现了泰州悠久的文化传统。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呼唤艺术创新

许多观众在参观“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展后,十分赞赏这个专题中国画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进行的积极探索。他们说,“新江苏・新风貌”画展可以说开了中国画反映现代题材的新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专家认为,江苏省确定这样一个用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时代新风貌的创作主题,是给自己、也给艺术家出了一个难题,但却是一个完成得很好的新课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傅抱石等艺术大师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创作了一批反映祖国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以传统笔墨表现时代主题,开辟了一条中国画创新之路,“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继承这一传统,不断探索创新,以这批大幅作品成功地展现了新世纪新江苏的新风貌。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江苏省提倡反映新生活新气象、关注新江苏新风貌值得赞赏。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说,“新江苏・新风貌”后要加上一个“老画法”,是用上个世纪江苏画派代表画家为后人创造的表现方法来表现新江苏新风貌。

对此,秦剑铭深有体会。他在“江淮通途”中,生动描绘了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工程,江河依旧,却因新的工程消除水患、造福人民;“项王故里”则用两千多年树龄的古槐树与当今城市新貌的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今日宿迁市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幸福华西”通过“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湖光山色、高楼绿荫,热情赞美了农民的幸福生活;“金鸡报晓”描绘了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在朝晖映照下的迷人美景。秦剑铭说:“朝晖下的金鸡湖,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使得湖畔林立的高楼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没有那种现代水泥建筑的生硬,而是散发着浓郁的传统中国画意韵,更重要的是,朝晖映红了那些高楼的楼顶,整个画面洋溢着当今中国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气。”

“国运盛,文化兴。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艺术风采的同时,能够从绘画题材中看到历史的印记,看到时代的特征,看到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清代大画家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江苏的画家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这样的历史责任。”2008年冬天,目睹艺术家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数十幅“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作品时,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为即将出版的画册撰写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生动说明了当初江苏省启动这项工程时所体现的文化战略眼光。其实,这也是“新江苏・新风貌”专题写生画创作带给今日文化艺术创作和繁荣的一个启示。

江淮通途(局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