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报道要扣准社会脉搏

2009-0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檀 我有话说

两会结束了,新闻媒体在其中的角色扮演当有若干可总结之处。

“以其资源优势报道两会不算真正的优势,真正的优势在于创新能力与关注点。”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的这句话,为其此次报道奠定了基调:一是这次两会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两会,二是有关经济议题、民生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从央

视经济频道的两会报道中看到,既有权威人士对于两会的解读,也有来自基层的声音。这恰恰也是诸多媒体两会经济报道的一个共性。

经济报道需要扣准社会脉搏,权威不能自封,只能来自于观众的反馈。报道不能回避社会最困难的话题,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一连五期讨论农民工就业话题,展示出新鲜热辣的经济生活,每天关注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这些数据犹如心电图、脑电图,可以显示市场对于政策的理解。

不回避问题,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分析问题,更能够站在国家发展的立场分析问题,经济报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经济结构面临新旧体制之间的磨合,中国的经济新闻同样如此,只有理性推进中国改革的媒体,才能获得公众认可,才能长存。从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以来,央视经济频道在报道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两会报道的取向更进了一步。民众最关注的全球经济实时动态,加上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话题,合二为一。

中国经济必须实行救急之策,要保八,要拉动就业率,以保持经济社会基本稳定,但中国经济更面临深层次改革,要拉动内需增长,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要建立全民保障制度,每一个话题背后都牵扯着市场最敏感的神经,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报道尤其需要大局的把握能力。保持对重大问题的敏锐,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和讨论,这是媒体在经济报道中应尽的责任和应起的作用。

当前,关于经济改革的讨论空间正在扩大,很少有政策能够不经过争议取得万众拥戴的效果,这一方面说明各阶层的利益分野加剧,从积极的方面说,也是我国经济利益博弈平台的构建时期,更是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年之后来之不易的成果。当此关键时刻,是进是退,应该如何面对各阶层的利益,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市场的反应,所有这些前所未有的命题,一一摆在了媒体和公众面前。

每个人都是经济社会的细胞,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CPI、PPI、PMI等各种数据,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办企业、购房买车、投入资本市场,确实是“利益关系比以前纬度更多,深度更深,与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媒体人而言,这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开拓空间。芝麻,开门吧。走进去,就是宝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