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西部实际,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

2009-03-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洋 我有话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作为教师教育事业工作的主体,师范院校任重而道远。四川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近年来立足西部实际,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立足西部,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西部地区人口众多

、民族众多、内部区域发展差异大,主要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满足西部城市地区的需要,又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广布、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生存多样、发展极度不均衡的现状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四川师范大学在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调研和反复研讨,确立了西部地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是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从教思想巩固、能吃苦耐劳、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方面才能的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二是针对西部地区实际培养服务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特区薄弱学校的跨学科复合型教师。

在这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该校逐步构建了立足“一个面向”(面向西部地区)、培养“二类师资”(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和跨学科能力强的多科性教师)、坚持“三个结合”(通识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适标准与区域特点结合)、强化“四种能力”(广博的文化基础、精深的专业能力、职业的教师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的西部地区复合型师资的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该校建设的“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突出专业,持续完善教师培养内容体系

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该校遵照教师培养专业化的要求,设置了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符合现代教师教育规律的“交叉渗透式复合型”课程体系。

一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着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科技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广博的文化基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文理交叉、文理渗透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根据一级学科设置多学科课程模块,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

二是通过“学科专业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能力。同时,压缩必修学分和课堂学时,增加选修学分和课外实践学时,构建可供选择的多元专业课程模块;并在低年级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基础教育,高年级注重依循专业方向,加强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实用性,实现必修课程的精品化,选修课程的专题化、小型化、多样化;并通过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能力拓展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从教理想和提高学生形成“一专多能”的从教技能,拓展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该校扩展了教师教育类必修课,开设8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共16个学分,并根据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教师培养的特色,设置了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选修课程。

四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与教学置换”,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专业技能优+教师技能强”的复合型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构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循环反复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体验,实现大学四年教育实践不断线。

在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该校根据西部师资需求,进一步完善符合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培养内容。一方面,加强与西部结合紧密的课程建设,如针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对科技知识、职业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设置农作物科普知识、畜牧家养基本知识等系列选修课程;又如针对西部地区的社会问题,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本土化课程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再如针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的特殊性,设置《多元文化教育》、等课程。另一方面,强化突出西部特点的实践教学,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四年不间断的突出西部特点的教育实践环节。如针对西部地区教学经费紧张、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等现实,加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等各项动手能力的训练;又如针对西部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热爱西部、服务西部;再如在西部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调查,提供解决西部基础教育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针对西部地区实际鼓励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撰写,积极从事西部问题研究。推出“顶岗实习”和“教学置换”实习模式,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同时置换出该校部分教师,由带队教师或四川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职后教育培训。

学科交叉,不断探索复合型师资培养途径

在强化教师教育内容体系改革的同时,该校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学科交叉,不断探索复合型师资培养途径,进展积极。

在专业设置上,该校积极设置小学教育、科学教育等专业,直接培养承担综合课程、复合型师资的培养任务。

在课程改革上,该校更新课程体系,一是设置文理交叉渗透课程。文科类专业设置《科学技术史》、《高等数学》、《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理科类专业设置《中国文化史》、《大学语文》、《人文和社会科学概论》等必修课程,同时,设置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美育类三大类别的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二是设置美育课程。针对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实际,设置以艺、体教育为主的美育课程,形成了该校鲜明的美育特色,此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认定为“特色鲜明”。

在课程选修上,该校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该校根据一级学科门类设置跨学科选课模块,同时丰富课程资源,鼓励各专业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第二课堂中,该校积极通过举办教育论坛、中小学名师论坛等学术论坛,以及举行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学生科研创新立项制度,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未来反思性教师奠定基础;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或科技竞赛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该校还开展跨学科教育实践。鼓励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本专业外的课程教学,挑战自己的跨学科潜能,并鼓励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大力加强班团活动的开展,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艺术才能。

建设资源,不断提升师资培养保障体系

在学科建设上,该校积极加强相关学科基础建设,并致力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省级重点学科和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重要依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资源建设上,该校积极以实施教育部、四川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大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名省级教学名师,44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实践条件上,该校着力建设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教师教育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并建有微格教室40间,教师教育实习基地179个,并在巴中、眉山等地建立了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运行情况良好。

经过多年持续的改革与创新,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普通话、三笔字等教师职业技能测试通过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推新人书法作品大赛、四川省大学生书法大赛等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频获大奖;在教师指导下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创办刊物10余种,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在《教育探索》、《应用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等学术期刊、《青年作家》、《教育导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涌现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优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优秀师资,该校2003-2008届教师教育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其中在西部十省(市、自治区)就业的比例超过了88%。

立足西部、面向西部、服务西部,是四川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实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所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内容改革、方式创新、资源优化等多种方式,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为西部教育发展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促进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四川师大正在路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