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头题

2009-03-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滕肖澜:《我的宝贝儿》(中篇小说)载《上海文学》2009年3月号

推荐辞:一部反映现实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小说,读来让人心酸也心暖。做保安的海老头与痴呆女儿相依为命,股市火爆时,海老头无法抵御诱惑,将存在银行里的所有家当五万元钱买了股票。股市狂泻时,海老头发

现自己几乎输光了毕生的积蓄,这意味着失去了痴呆女儿赖以生活的保障。一个父亲,竟把女儿的命运当作赌资,输得痛不欲生。然而作者并没有把小说写成无望的悲剧。海老头走投无路时,他的相好和他的侄子,同样也是两个穷光蛋,却拼凑了五万块钱资助他,使他感觉绝路逢生,重燃生活的希望。这是一个小老百姓自助自救的故事,人性的脆弱和美好,在曲折跌宕的情景中得到生动自然的展现。

推荐者:《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

熊焱:《我们的成长》(短篇小说)载《天津文学》2009年第3期

推荐辞:在少年水生的想象中,生活仿佛村口的那条河清澈无波;而闯入他视野的现实则是波澜迭起、险象环生。漩涡源自水生暗慕的秀竹姐。秀竹跟着大柱私奔到乡村,成了无名无份的女人,大柱出走,其兄弟长贵的横刀夺爱,都无法给以她一个名份。十一岁半的水生开始以他的方式报复长贵,最终却不能挽救秀竹的不幸。这就是青年作家熊焱在小说《我们的成长》中所讲述的故事,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切入坚硬的现实,别人的生活促成了水生成长中的早熟。

推荐者:《天津文学》副主编吕舒怀

阎连科:《我与父辈》(长篇散文)载《钟山》2009年第2期

推荐辞:《我与父辈》是《钟山》推出的“个人史”系列的最新文本。在因天灾人祸造成的那些苦难年代,在贫穷的乡村,我与父亲、大伯、四叔等父辈的故事,默默上演。大历史退到幕后似有似无,个人、家庭的心理遭际、情感煎熬、灵肉沧桑成为主体。自然灾害造成田野荒芜,可以计算减产、歉收数额;天灾人祸造成的心田荒芜呢?疼痛、苦涩、哀绝、恐惧、幻灭、绝望、悔恨、颓废……这些负面的情感成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日常情感,是潜在的巨大的历史“软成本”,却往往被人忽略了―――每次历史事件过后,人们习惯于统计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体量巨大的民间疾苦失去了具体性,最终只能湮没无闻。《钟山》的“个人史”叙事就是要找到并保持这些具体性,实行对历史的情感成本多点的不间断的有效存盘。伤疤好了痛不能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历史叙述对个人情感的忽视必然使人道主义成为单性人道主义,有断子绝孙的危险。

推荐者:《钟山》副主编贾梦玮

李琦:《谁是谁的孩子》(组诗)载《红岩》文学双月刊2009年第2期

推荐辞: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亲情人伦是李琦诗中最多也是最结实最幽深最明亮的部分。她出示给我们的不止是诗思还有照耀和引领她的理想之光,那光映照和提升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使我们的生命与生存有了意义。

读她的诗就像经历一次淋漓酣畅的痛饮:“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烟火腾空/舒缓地释放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和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柔软晶莹的葡萄/一粒一粒/生出了火焰的心”,让我们记住这些用来酿酒的葡萄,这些淳美精良的诗句。

推荐者:《红岩》副主编冉冉

任晓雯:《蓝色房间》(中篇小说)载《青年文学》2009年第3期

推荐辞:小说初始的乡村布景,用材简单而恰当,“我”生活在粗糙世俗的小饭店里,这促使“我”跑向一个女人的汽车,与她一起离开。“我”和那个蓝色的女人发生着所有可能的事情:施暴、虐待、纯净、爱情,不只是性那么简单。“我”不断地发现秘密的同时,“我”的精神随着身体的壮实而复苏。在三具男人的尸体旁,终于到了清算女人和“我”的来世今生的时候,死亡与爱也同时降临。小说是献给格林兄弟的,作品弥漫着童话的血腥,诡秘的美丽,但绝不是单纯的戏仿。“生活中别的有意思的事情”,是对生活的另一个答案,作者对年华的逝去、生活的抉择、生存与毁灭的快感等诸多生存命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文字与时间一起完成了这次冒险,“我”和她的秘密,最终都消隐于神秘蓝色房间之中。

推荐者:《青年文学》执行副主编唐朝晖

郑小驴:《少年与蛇》(短篇小说)载《西湖》2009年第3期

推荐辞:郑小驴系80后作家。与很多80后作家的写法不同,这篇小说里既没有小资情调,也没有延续老一辈作家滥情般的责任感。这篇小说用经典性的隐喻手法,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八月的乡下,少年与伙伴各自在稻草田里捉到了一条蛇,然后一起赶去街上收购蛇的地方去卖。结果蛇死了,两人也一并失踪了,像一滴水珠,消失于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中。小说用近乎残忍的隐喻,生动地刻画出少年内心的那种近乎于狰狞的“邪恶”:在日渐成熟的年轻躯体里,对性的极度渴求与好奇使得这些“狰狞”都合情合理起来。谁没有过这段残酷的记忆呢?当然,也可以不这样理解,因为这是一篇可以朝多方位探索的小说。

推荐者:《西湖》杂志副主编吴玄

陈希我:《母亲》(中篇小说)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3期

推荐辞:小说讲述的是亲情与死亡的故事。母亲重病在身,并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让孝顺的女儿们陷入矛盾挣扎中。她们每个人的立场都是有道理的,没有道理的也许只是生老病死的宿命。小说对于生命、亲情的切入充满了一种中年人的心境―――有所了悟却又难以释然。因为这份了悟,小说中到处可见世事练达的语句,很多细节不是慢慢进入阅读视野之中,而是直接打入人的内心,让我们反省自己的境况;因为难以释然,小说里充满了深切的疼痛和苍凉感。生与死的命题过于庞大,小说最后给出的选择并不能改变我们内心的茫然,说到底,这只是个体“在途中”的一点微弱的思考。

推荐者:《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编辑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