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千山万水我来了”

2009-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 我有话说
“嘿,中国,千山万水我来了……因为我爱你。”弹着吉他、引吭高歌的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斯蒂文・利斯科姆。这首名为《因为我爱你》的歌曲完全由他自己谱写词曲,他本人还取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李斯文。李斯文在3月14日于伦敦举行的“第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英国赛区预赛”中夺得一等奖
,他将代表英国的汉语学习者,于明年7月到湖南参加复赛和决赛。

在伦敦西敏斯特大学举办的这场预赛中,和李斯文同台竞争的还有另外十三名在英国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等七所著名英国学府,都有到中国访问后对当地文化感兴趣、进而学习语言的经历。选手们要过三分钟演讲、回答五道题、才艺表演这三关,决出名次,竞争两名到中国参赛的名额。有幸与李斯文同行的还有谢菲尔德大学的乔治・马丁,他也有个中国名字――方佐俊,他上中学时有个姓方的华人同学经常请他到家吃饭,同学妈妈烧的香喷喷的中国菜把他引上了汉语学习之路,取名姓方以示感谢。他的演讲题目就叫《有智慧的胃》。

选手们演讲的题目还有《中国人的谦虚》、《秦始皇给我的伟大印象》、《留学西安》、《中英友谊的桥梁》、《我爱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同样是朋友》,内容鲜活生动,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中国人)把我看作鸡蛋――外白内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和度量衡,他虽然没有找到仙丹,但因加速了中国兴起而不朽。”“中国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发展,为全世界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再听听他们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陈雷、龙涛、李香、林非……一个个在台上说着比较流利和标准的普通话,口若悬河地摆起“龙门阵”:练太极、打麻将、回锅肉、茶博士……基本答对了有关中国语言、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的问题,再表演个单口相声、武术和彩带舞,朗诵起《沁园春・雪》,低吟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想他们很多人的大学专业都不是汉语,学习汉语基本不超过三年,就不难理解比赛现场的观众为何不时发出阵阵热烈掌声。由于大部分参赛选手的实力旗鼓相当,近3个小时的激烈竞争,搞得评委们为打分颇费脑筋。

这样的场景折射出汉语教学在英国正处于上升期和兴旺期。作为比赛评委的亚非学院语言中心主任兼伦敦孔子学院院长的张新生博士告诉记者,他那里有约500人读汉语学位,每年另有约1500人学习汉语。3月12日,近50所英国学校的代表在英国南部的布莱顿学校举行全国汉语教学会议,布莱顿学校2006年成为英国第一所将汉语列为必修课的学校。英国目前已建立11家孔子学院和13个孔子课堂,传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海外舆论说,中国以孔子学院为依托,正扩大自身软实力和影响力。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田小刚公参认为,举办“汉语桥”比赛,可以进一步推动英国的汉语教学和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针对英国中学生的“汉语桥”竞赛也已应运而生。

在谈到学习汉语的动力时,不少参赛选手告诉记者,他们想成为另一个“大山”,中国发展很快,学好汉语可以带来很好的就业机会。本届比赛组委会主任、中国驻英大使馆陈晓东公使在赛前讲话说:全球现有4000多万外国人学习汉语,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20多万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英国在中国留学生超过2000名。截至2008年10月,全球已启动建设了292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据他了解,在当今金融危机背景之下,英国学习汉语人士的工作似乎并未受到影响。目前中英贸易正朝6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掌握汉语的英国人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田小刚公参认为,英国人学习汉语不仅是一种文化需求,也是就业需求,这种需求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持续下去。

耐人寻味的是,三名参赛选手的才艺表演都选用了台湾编写的同一个汉语笑话,答题部分呈现出偏重记忆性知识的色彩。在赛场出售的多种汉语教材中,英国编写的教材比我国内地高校编写的教材销路要好得多。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在国外推广汉语教学的薄弱环节。田小刚公参认为,目前英国合格的汉语教师明显不足,尤其缺少既了解中国文化又具备教学经验的教师;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也很缺乏;汉语考试难度较大,学生不易通过,因而会影响他们持久学习的热情。

(本报伦敦3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