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博物馆要增强服务意识

2009-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正 我有话说

高校博物馆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中发展较快的一支新生力量。据统计,我国现有2000多所高校中,1997年建有博物馆57座,2003年发展到100多座,现在已经有200多座。但是,大学博物馆数量虽多,但其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博物馆建成之后就遭遇生存压力,而不少藏品丰富的博物馆“什么都不敢做”,面临成为学校鸡肋的窘

境。

当前,公众对史政、文博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文物收藏热度不减,各种文化、科普节目广受欢迎,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人“抱书取暖”,重新回到了图书馆和博物馆。与公众的需求相对,许多鲜为人知的大学博物馆也有着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标本的丰富性、典型性和观赏性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模式标本和物种标本,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17年;筹建于1914年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保守估计也有4万多件藏品;而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

一方面是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许多水平颇高的高校博物馆,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却面临发展困境,矛盾出在哪里,值得深思。许多高校受体制和观念的限制,长期幽居校园、固守一隅,没有服务公众的意识;另外,高校博物馆主要定位于教学和科研,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对社会公众开放。看来,是自我封闭导致了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博物馆“宝贝”再多,有人来看才能发挥价值,没人参观或者只限校园内很小一部分人参观的校园博物馆,不仅是文物资源的浪费,更是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而校园博物馆吸引国家投入或是民间捐赠的前提就是能发挥出自身价值,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同高校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不应该只是文物陈列馆,更应该是知识集聚和传播的中心。拥有博物馆的各高校应该增强博物馆服务普通公众的意识,考虑通过鲜活的形式化解“冷知识”,让博物馆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兴建了“中药百草园”,用鲜活的植物代替干枯的标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个博物馆组成的国内最大的农业主题博览园,也是很有创新意识的尝试。

因此,高校博物馆要摆脱现有困境,就必需增强服务公众的意识,想办法理顺各种关系,变高校自己的博物馆为“在高校的公众博物馆”,通过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如此,博物馆的发展与生存也就不再是问题。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