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艾思奇的科普情结

2009-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世平 我有话说

资料图片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早期较有影响的科普作家之一,但他在后一方面的作品和成就却鲜为人知。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1910年出生于云南腾冲。艾思奇是他在上海时用的笔名,意为“爱好思考奇异事物”。1928年,艾思奇留学日本,在福冈工业大学冶金系学习。1932年,他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在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艾思奇也热心提倡研究自然科学和推动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先后写过《怎样研究自然科学》和许多《读者问答》、《名词浅释》文章,给青年朋友指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他所创作的科学小品,有的以艾思奇的笔名发表,也有的以李崇基(意为“崇拜高尔基”)的笔名发表。这些作品都发表在当时上海出版的《太白》半月刊和《读书生活》杂志上。

如何对民众进行科学普及工作,艾思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如他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的《神话化的自然科学》一文中,开首便指出:“正因为自然科学贫乏,所以科学就常常被人用过分惊异的眼光加以注视。摩登女子走到乡下,乡下人自然看不惯,唯其看不惯,所以更要追着追着地去偷看,有时还运用自己的思索对她作种种解释,说这是苏妲己再世,或者说狐狸精下凡……但设身处地去替他们想想:做惯了中世纪的迷梦的人,第一次给科学的曙光惊醒,难道不应该大惊小怪吗?”

艾思奇对民众渴望了解科学的热情抱着肯定的态度,他呼吁科普工作者一定要抱着满腔热情,重视民众的科学启蒙工作。他写道:“异闻奇谈化的科学本身包含着两种矛盾的倾向,一方面是大众的传统观念已发生裂痕,同时又表现大众在努力要将这裂痕弥补起来。也有前进的意义,也有保守的意义。自然,为大众的利益着想,是应该使那前进的要素克服了保守的要素,使科学的认识长大起来,冲碎那迷信的外壳。有心要干大众的启蒙运动的朋友们,对于这一点也应该有深切的注意。”

艾思奇很注意寓思想性于科普创作中,做到通俗易懂,使民众受到教育。在《由爬虫说到人类》一文(《太白》第一卷第十期)中,他用恐龙灭亡的史实来比喻帝国主义与战争的关系。他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使一部分人类渐渐成了大爬虫,他们借此征服世界,支配全人类经济,同时也就构成了伟大的躯体,太重的甲壳,压得他们气不能喘,汗不能出,血不能通,全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都迟滞不灵。供给营养的世界市场也渐渐狭窄了,而怪物们又要自相残杀,于是就有了恐慌,有了战争。”

这样的论述,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把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理论问题转化为一般民众易于接受的科普作品,轻松道来,使人一目了然,洞若观火。

1936 年夏,艾思奇发起组织自然科学研究会,参加的有章汉夫、于光远等20多人。他们坚持举办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活动,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做了很多工作。这期间,艾思奇热情帮助高士其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他自己也陆续发表了《谈死光》、《谈潜水艇》、《火箭》、《斑马》、《太阳黑点与人心》等一系列科学小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