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学教育应注重博雅通识

2009-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立峰 我有话说

作为社会大船船头的“?望者”,新闻人必须具有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心智发达和视野恢弘等品性,而这些品性的获得,则主要依赖于博雅教育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积累。

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的矛盾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正处在一个量的扩张阶段,量的扩张的动力或者源自“大而全”的学

科建设的目标,或者出于教育产业化的构想;当然根本原因与社会对该学科的“想象”有关――认为新闻教育属于“短、平、快”的职业教育类型,招牌亮、门槛低、见效快。量的过度扩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尤其一些刚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偏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待新闻教育,由“专精”的思路出发去设计新闻学科的教学,重技术训练,轻品性培养,重传播实务,轻人文积累,使得新闻学科领域内的新闻职业崇拜和新闻技巧(技术)崇拜的心态较盛。

不可否认,实用和功利的新闻教育观是当下讲求“效益回报”的社会心理的折射,也符合家长和学生对于高校新闻学科的期待。然而中外的新闻经验都表明,优秀的传媒人才的成长跟讲究快速回报的职业教育模式之间基本是方枘圆凿。事实上就在新闻人才培养迅猛增加的同时,我国的新闻就业市场却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集团化”之后媒体发展放缓,人员基本饱和,每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大于媒体正常的员工更新所需;另一方面,分众化传播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使得新闻单位对于新闻人才的内涵和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供需错位直接表现为:新闻就业市场上一般的技术职位的短缺,以及媒体对高层次、综合性、后劲足的新闻人才缺乏状况的“抱怨”。随后的问题是,“就业难”现象并没有引发各方对于新闻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反思,某种意义上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的追求实效的心理和对于职业训练、技能训练的迫切需求,以及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文素养的轻视。这是新闻教育职业化之路的悖论所在。

博雅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当前的新闻学学科设置,在学术层次,有着唯传播学和实证化的倾向,在本科教育层次,有着唯工具性和专业化的倾向。两种倾向都忽视了新闻学科和新闻职业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的意思是说,新闻报道的主客体皆为人,报道内容是人的行动和情感,新闻受众也是活生生的人;因而对于人类历史和人性本身的洞察与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使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格尽可能完善、心智尽可能发达,便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和第一要务。

博雅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其一,人文学科里面蕴涵着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人文学科应对的是生与死、爱有恨、理智与情感、自由与秩序等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相应地产生了种种伟大的理念,这些理念具有超历史的意义,可以使亲近它们的人视野开阔、富于理想;其三,在最接近于实用的层面,人文教育提供的也是旨在提升心智机能的通才训练,这些机能包括写作、言语、分析、推理和批判等;其四,人文教育有利于高尚的价值观、历史感和鉴赏力的养成,从而使人对生活、历史和艺术具有一种正确的评判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国内一些具有深厚文理积淀的综合类高校在新闻教育方面后来居上,绝非偶然。

新闻教育与新闻人的必备素养

世界各国的新闻教育,虽然有的偏向于实务训练(如美国),有的偏向于学术教育(如日本),甚至像英国一直将新闻教育排除于大学之外,但在关于新闻人和新闻专业的价值判断方面,各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新闻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用普利策的话说,是“有学养的职业”。因此当前的新闻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新闻人的如下素养:

博雅之德。接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应该人格健全,情感发育充分,且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传媒产业化的新形势下,尤其要求新闻人必须怀抱高尚的道德目标和新闻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他不否认新闻业的产业属性,但同时更固守其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这样的人在商业大潮中不会随波逐流,而能超越功利算计维护其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通识之才。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名言是:“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如果将以上要求运用到记者的培养过程中,那么可以说,新闻是一门专业,但人文社会科学应是它的全部教学内容;原因是,媒体作为现代的智力密集型领域,对从业者心智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也分外高。另外,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人于纷繁现象中分辨出并能把握住永恒的问题和理念,特别在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这一点愈发显得重要。

新闻判断力。倘若说新闻学科确有其独特的“技艺”的话,新闻嗅觉或者说新闻敏感也许就是。尽管在新闻业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嗅觉是天生的,而非后天所能培养得出的;但对人的兴趣(人文关怀)、对社会的兴趣(社会关怀)等情感,作为新闻嗅觉产生的前提,无疑可以通过博雅教育来激发。当然还有新闻视野和新闻学的想象力等,它们连同新闻敏感一起成为良好的新闻判断力的表征。

博雅教育理念的施行需要获得媒体的支持,优秀的新闻人才需要高校和媒体通过分工共同培养。在用人方面目前新闻单位所陷入的“误区”是,既希望高校教育包含人文熏陶和人格塑造,又对高校的新闻技能训练抱过高期待。比如用人单位基于市场法则一般不愿再担负岗前培训义务(造成部分院校学生实习都出现困难),甚至倾向于将必须的岗位后培养的职责也推给学校和社会。在高校以博雅教育为重的情况下,媒体应承担更多的新闻实务训练,这样的分工才比较合理和公道。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