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我”的丧失与回归

2009-0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高 我有话说

根据毕淑敏同名小说改编的26集电视剧《女工》,以朴素无华的艺术形式、从容舒缓的戏剧节奏、亲切平和的叙事语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工30多年的人生故事。电视剧真实而细腻地描写了浦小提的人生遭遇,她的艰辛和

悲苦。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视剧甚至连通常的戏剧高潮也没有设置,情节似乎也很平淡,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就像生活和岁月本身一样,自然流动着。也许就因为它和真实生活这么贴近,看不到半点雕琢的痕迹,从而让这部电视剧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电视剧的编导者也许只想表现一个极为平凡的女工的人生经历,她的爱情和家庭的坎坷不幸,但这个形象所蕴含着的,和它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内容,却使这个形象具有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批判色彩,使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而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女工的历史命运的写照。

我不认为浦小提的青春岁月还有值得我们今天去怀念的东西。除了那埋藏在一个少女心底的对高海群的爱恋,和慈爱的钟老师留给她的感动之外,剩下的就只有说不尽的悲伤和苦难。那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岁月啊!

看电视剧的上半部,真使人想哭。这种哭,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受了感动”,而是只为可悲而哭。那是一个阴暗的年代,是一个像钟老师这样好的教师要靠出卖自己的青春才能把父母从牛棚里救出来,要嫁给老姚这样丑恶的人才能保持住教师职务的年代;是年幼的女学生宁夕蓝忍受姚主任的调戏才能免于下放农村的年代;是品学兼优的女学生浦小提向钟老师告发了姚主任的丑行,而要遭受掏大粪的惩罚的年代!也是浦小提为了省一口粮给乡下回来的姐姐吃,自己的饭盒里只有几口稀粥的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年代!

女工不是领导阶级的成员吗?浦小提却是一个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完全失去了“自我”的人。她忍辱负重,屈服于社会的、工厂的、家庭的各种压力之下,这就是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的浦小提那一代女工的青春岁月的全部真实。

真实比一切愿望都更有力量。编导者也许想赞扬浦小提的吃苦精神,反倒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悲愤和对历史的深沉的反思。

电视剧的下半部揭开了新的篇章。浦小提跨进了新时代。浦小提也投身到了改革开放的激流之中,开始创造自己的新的人生。新的时代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是挣脱了精神枷锁,是自身的解放,是“自我”的回归,是自主意识的觉醒,是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电视剧仍然保持着它的叙事风格,围绕着浦小提的日常生活,描绘着在时代的变革中,她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们的变化,和她的情感波涛的起伏。

浦小提这一代女工注定了要承受比别人更沉重的改革代价。原有的工厂被兼并,她下岗了。为了供女儿上大学,她买断了工龄。她没有学历,只好做保姆和小时工。但她自强不息。不管多困难,从不向前夫要一分钱。她拒绝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阔洋人向她的求婚,表现了一个女工的民族自尊。她不以做保姆为下等人,在阔人家做小时工,她保持着一个女工的人格尊严。对她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女儿对保姆的轻视,但也没能从精神上摧垮她。她永远不会再受白二宝们的欺骗了,因为她获得了对生活的自信。在她的身上昂扬起创业的雄心壮志,她终于和深爱着她的甄志诚携手创办了家政公司,并且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庭。

电视剧的故事看来并不曲折,但浦小提的平凡而真实的人生经历却表现了一个最具时代意义的主题:浦小提从失去“自我”到回归“自我”,从蒙昧到觉醒,这是一代人的精神变革史,也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最具历史意义的精神成果。

《女工》的不足,恰恰也在它过于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而忽视了电视剧所必须有的情节的张力和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表现时代生活所必须的开阔的视野。特别在戏的后半部,过多地表现白金的转变和白二宝的家庭溃败,情节有些拖沓,如果能跳出她的家庭生活的小天地,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她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地搏击,她的精神成长和她创业的艰辛和成就,使全剧时代气息更浓郁,戏剧冲突更紧张,社会矛盾更深刻,我想,《女工》的思想内涵将更丰富,它对观众情感的冲击力也会更强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