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货币投放将趋平稳

2009-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随着今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长驶入“快车道”,今后信贷增长的走势如何?会否给新的不良贷款留下隐患?如何客观看待我国金融业的定位与不足?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新闻发言人。

问: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的新增贷款将近2.7万亿元。有人认为多了,有人觉得还不够,还有人认为票据贴现占比过

高,说明对经济的实质性支持作用并不大,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答:到目前为止,据我们了解,几大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相差不大,都在3000亿元左右。国有控股银行合计占比沿袭了近些年的趋势,只有市场的一半左右。从建行的情况看,我们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和客户及时给予放款,新增贷款50%左右投向了基础设施,20%左右投向制造业,15%左右投向住房抵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其余为小企业、涉农贷款及信用卡。票据贴现只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它的作用和流动资金贷款是一样的,而且真正体现了银行对有市场有订单产品和企业的支持。

问:您预计未来的信贷和票据业务发展趋势如何?

答: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投放规模和速度要看经济形势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有实施步骤和时间周期,银行贷款近年来也表现出年初集中投放的规律。这有宏观调控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获利考虑的因素。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贷款投放会趋于平稳。前段时间一些银行投在票据贴现上的资金较多,估计是因为其他贷款项目还没有准备好,一旦情况变化,票据融资就会减少。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银行贴现业务盈利空间急剧下降,票据占比也会下降。

问:现在有许多人担心不良贷款反弹,会不会发生将来再来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被动局面?

答:这种危险性是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历经艰辛走出困境,绝不能再重复过去盲目放贷、行政干预、背上沉重包袱的老路。这次全球金融海啸,根源也是过度放贷。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更要坚持稳健经营,巩固资产质量。有效扩大内需不能只简单地增加中间需求或货币供应,归根到底要靠扩大最终需求,即消费和投资。银行一方面要努力做好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也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风险,防止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良贷款反弹。我们做业务定决策最强调的是了解客户,理解市场,注重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把握好“人品”、“产品”和“押品”,才能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应对处理。

问:近期,银行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行与地方政府合作贯彻什么原则,有没有政府干预银行贷款的现象?

答:各地方、各部门都希望银行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银行的改革发展是难以推进的。现阶段,建行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点是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加强金融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支持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放贷款,还应提供运用各种金融市场工具的综合服务,降低筹资成本,化解客户难题,实现银企双赢。例如,去年我们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和理财产品等多种手段,为公司客户筹措资金2500多亿元,同比增加约 1000 亿元。

问: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十大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请问经济结构调整是否会给银行信贷结构安排带来较大困难和负面影响?

答:我们热切盼望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为这关系着我们银行的前途和命运。如果国民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像建行这样的大型银行肯定就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如果国家再来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银行肯定会出一大批坏账。只有建立经常性的优胜劣汰和周期性的“创造性破坏”机制,进行市场化的兼并或重组,才能真正淘汰落后。否则,就很难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更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我们非常愿意提供并购贷款,鼓励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上重组;我们也非常愿意增加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我们更愿意探索对小企业和涉农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且已经尝到甜头。我们正努力建立更全面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实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

问:当前,包括建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跃居前位,很多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不过如此,请问建行如何评价?

答:建行目前的市值全球排名第2位,国际机构预测的净利润排名也是第2位。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做得比国际先进银行更好了,也不能证明他们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科学管理方法已经不值得我们学习了。要看到,中国金融体系事实上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较初始阶段,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4万美元,我们还不到4000美元,所以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相比。中国金融总体上还不够健全。如果说欧洲和美国的问题是“金融过度”,我们的问题则是金融欠缺、服务不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主要差距是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解决粗放经营的问题,也就是要细分客户、细分市场,产品要分出档次,充分考虑客户差别和客户贡献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