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2009-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传峰 我有话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我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个体细胞――大学,却缺乏应有的特色和活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第一,运行机制单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封闭划一、等靠上级指令、缺乏办学活力的现象有很大转变,但是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大学改革仍然非常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管理模式僵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难以撼动,一次教育定终身的观念和现实依旧存在,对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灵活的管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单一,制约了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价值取向错位。多年来,大学的改革比较多地注重办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而体制机制创新却踯躅不前。把管理和教育截然分开,把“为了人的管理”变异成“人为了管理”。

制度建设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前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进行大学制度的创新,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联。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现代大学,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是否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

大学是学术机构,不是行政机关;大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场所,不是简单劳动力的聚居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理应成为科学、民主、法治、现代化的示范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教学创新的自由、学生学习的自由、学校办学的自由。大学管理者要珍惜手中权利,用好手中权力,利用赋予的职权为学校做更多有益的工作。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术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应该成为大学管理机构的价值取向。大学管理过程以效率为标准,要能办成事;管理质量以师生满意为准,要能办好事;管理水平以社会评价为标准,要出成果、出人才。大学的每个管理者要实现从“你要干什么?”到“我能为你干什么?”的转变。学校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标,又要体现人文情怀。制度制定过程要发扬民主,要让更多的相关者参与其中;制度一旦按程序通过实施后就要维护制度的尊严,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用最好的态度、最坚定的方式执行制度,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要带头执行。大学的制度建设本身也体现学校的品位、水平和价值取向。

大学又是属于是整个社会的,大学要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大学制度的设计必须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大学里能够真正成才,学到知识,学会做人。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还要创造其生理、心理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教师也是大学的主体。大学不仅有责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硬件设备,更有责任提供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具有独立的学者人格,保证教师在学术上有精深的造诣,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有利于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度是手段,服务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才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政校分开,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

政校分开是指大学的举办权与管理权分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主体逐渐多元化,大学面对的是日渐成熟的市场体制。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具体办学职责应由大学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履行。公立大学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要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沟通协调和监督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教授治学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特质。学术自由是大学区别于政府、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的根本特征。缺乏学术自由的根基,现代大学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发挥制度优势的空间。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就缺乏存在的条件,学术创新难以实现,大学自主办学也无从体现。教授治校不仅体现在学术方面,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实现教授治学的有效形式,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健全议事规则。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确保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发扬学术民主,切实维护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民主管理是大学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民主管理首先要使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合理,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运用适度,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完善,内部自治系统运转灵活、高效、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切实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下移管理重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和院系教学、科研权力分配结构,扩大基层办学自主权,增强基层单位的办学活力。基于对现代大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客观要求,提高大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管理者正确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规模日趋扩大,内部组织日益复杂,来自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激烈。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管理者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持续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制度创新涉及学术结构、学科发展、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把大学放在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同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师生员工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发展全局的能力。

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辩证统一。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大学制度,有助于推动现代大学朝着高水平和更高质量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理性借鉴国际上新的办学理念与成功的办学经验,提高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水平。同时也要看到,世界各国大学各有特色,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与欧洲许多国家之间的大学也有不少差异。中国大学只有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体系和制度,才能在世界大学之林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坚持教育的独立性与担承社会责任相协调。大学是学术性社会组织,独立性是现代大学的天然禀赋。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相对自主地处理自身发展的内部事务,独立承担自身行为的法律责任。这种独立性是大学保证学术本色、实现学术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大学履行社会职能、完善社会角色的客观需要。但是,大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它要担负起发展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和责任,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其必须坚持独立性与担承社会责任的统一。大学管理者在大学发展规模、速度上,在办学质量、效益上,在办学理念、内部制度建设上都要妥善处理好遵循教育规律和面向市场的关系。

促进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具体来说,教学目标是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教学过程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承担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对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有助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能“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校制宜”。对于有些大学来说,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主要任务还是要把好教学这一关,那么学校的重心就应该偏向于教学,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适度的科研,以适度的科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对于那些拥有多年历史积淀的大学来说,已经具备了十分雄厚的教学基础,有条件也有能力展开较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那么这类高校就应该以科研为重点,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学。但无论对于教学倾向性大学还是科研倾向性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都不可或缺。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密切结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探究和把握自然规律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同时又客观上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文精神以人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公共需要,要求人们有高尚、善良、纯洁、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克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大学要在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培育具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和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要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