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南龙山发现商周古建筑遗址

2009-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龙军 通讯员 陈新祥、黎代华 我有话说

本报湘西4月9日电经过考古专家近三年时间的研究,位于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的铧口丘遗址被证明是和酉水上游的三元、石羔等地发掘出的文化遗存属于同一时期的商代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若干木骨泥土块与台地建筑基槽,这种与吊脚楼迥异的台地房屋建筑形制第一次勾勒出酉水流域近3000年前的东周文明,开

辟了该地域秦汉史考古学研究的新场所。

2006年3月,铧口丘遗址首次被文物部门发现。它位于酉水河左岸高出河面10米左右的一级阶地上,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共有6层文化堆积和3层土台堆积,出土了一批遗物,显现了东周及汉代文化特点。特别是台地建筑形制具有一定特征。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清理完毕地表下约60厘米的第六文化层时,一条宽40厘米左右,深20厘米到40厘米不等,长度约为5米的房屋部分基槽赫然在目,这是最为重要的房屋建筑之一。在这个建筑面积不下20平方米的原始平面,残留着西、北、南部分基槽横剖面呈筒状,基槽呈环状结构,中间填充了大量的卵石和烧土,这种状况类似现代建筑下基脚的石块、水泥等填充物。在基槽外围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经过火烧后的土块,土块中有密集的竹条印痕,印痕直径在8毫米左右。考古人员解释说:木骨泥墙就是将竹条、木棍等编成“篱笆”状,粘上泥土后焙烧,待冷却坚固后像“搭积木”一样把木骨泥烧土块“插”在基槽,填充大量卵石、烧土以固定墙面。

考古资料和一些文献记载显示,商周时期湘西地区已经是人烟较为稠密的一块沃土。铧口丘遗址发掘的建筑形制、建筑手法与现在湘西普遍流行“干栏式”吊脚楼截然不同,那些被后人称为“百濮”、“百越”的土著先民有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许,土著文化在历史积淀中融合成为“耕田有邑聚”、“畲山为田”等表现形式。

湘西州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龙京沙认为:铧口丘遗址发现的台地建筑形制、木骨泥墙建筑手法为研究酉水流域乃至武陵山区古代建筑史及建筑风格的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该区域对商周时期以来文化的承袭、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族属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开辟了该地域秦汉考古学研究的新场所。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研究工作的深入,铧口丘遗址将回归酉水流域商周文化研究整体中,最终的文化现象命名将更为全面,将会揭开更多的谜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