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力以赴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2009-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为21万人,都为历史之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北京市坚持社会吸纳和招生分流并举,采取多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常规服务,加强毕业生基础工作,加强

毕业生就业登记,做好就业生推荐工作,在场地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就业帮扶等方面不断加强组织和服务,取得了积极效果。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发展大计

――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

本报记者杜弋鹏

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为保障大学生就业,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针对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和北京市所采取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记者日前对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如何?国际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如何?

刘利民: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21万人,其中本科生10.9万人,专科(含高职)生4.4万人,研究生5.7万人,这些数量都是历年来最高的。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很多企业的用人计划都有所减少,今年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市教委用实际行动积极落实中央和北京市的有关要求,采取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将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记者: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

刘利民:不同点主要是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蔓延,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岗位相对有所减少。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比去年增加了7000多人。北京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北京市教委专门召开了就业工作会议。各级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所采取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是历年来最多的,力度也是最大的。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也有所转变,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长,签约主动性增强,等待、观望情况有所减少。经过各高校的积极工作,在一系列的双选会以及区域合作招聘会中,签约率比较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签约率甚至超过了往年同期。

记者: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应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刘利民: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15条措施。我们市教委主动落实《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我们坚持社会吸纳和招生分流并举,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引导优秀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和自主创业,同时适度扩大专业学位、高职升本科、中职升高职招生规模。

我们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常规服务,加强毕业生基础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登记,做好就业生推荐工作,在场地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就业帮扶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教育部门将与人事劳动部门密切协作,引导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到生源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寻求多渠道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我们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将就业工作与高校改革密切联系起来,将高校毕业生工作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和谐发展,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记者:怎样采取社会吸纳和招生分流并举的措施?

刘利民:北京市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北京市组织了多场针对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才招聘会。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联系更多的京外单位来京选聘毕业生。北京市将提供2000个社区岗位和3000个中小学教师岗位,我们会做好提供信息、报名动员等工作。

我们今年将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增加高职升本科的接收院校及升学规模、扩大中职升高职招生规模,使各类应届毕业生升学规模增加10000人左右。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局面。

记者:在拓展就业指导常规服务方面,有哪些亮点?

刘利民:北京市教委2009年全年计划组织各类双选招聘会70场以上,招聘单位4000家以上,提供60000余个需求岗位,其中举办京外单位招聘会5场。

我们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登记、推荐和服务等常规工作。与人事劳动部门加强协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工作,联合用人单位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为京内外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我们将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工作。及时掌握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情况,与人事劳动部门密切协作,引导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到生源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寻求多渠道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记者: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刘利民:我们以社会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和就业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也建立了专业预测预警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我们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组织认定一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计划利用3年建立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过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多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

我们还加强了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将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在3年内分批建设30个左右,每个给100万元经费支持。2008年已评选出25个示范性就业中心。

记者:在促进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地区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刘利民: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地区就业,做好就业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一直在教育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市今年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努力联系京外单位来京招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近几年,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达到25351人。

另外,北京地区各高校也在及时做好提供招聘信息、传达解读政策等服务工作,组织有意向的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招聘和西部计划。各高等学校通过举办报告会、校友座谈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着眼长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就业。

记者:今年的就业形势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影响很大,在这方面北京市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他们?

刘利民:刚才我说过,做好就业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高度重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北京高校也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数字清楚、情况了解,指导服务到位。中国人民大学对家庭贫困的毕业生每人发放5000元,用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辅导和求职补助。北京语言大学对于到京外求职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予以报销部分或全部交通费。其他许多高校也出台办法,加强对困难群体帮扶,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21万人,为历年来最多

北京各高校力促大学生就业

本报记者董城

为了促进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北京地区各高校开动脑筋,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积极应对和全面服务入手,把中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开创毕业生就业的新局面而不断奋斗。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逐渐显现,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局面,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高等教育在连续几年的扩招之后,毕业生数量明显增长,这些都对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据透露,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21万人,其中本科生10.9万人,专科(含高职)生4.4万人,研究生5.7万人,这些数量都是历年来最高的……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北京市各高校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措施,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引导,调动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把今年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开动脑筋,狠抓落实,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表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种促进就业政策的强力保障,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齐心协力,有各相关高校的积极推进,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维护稳定、促进就业的系统工程必将完成。

北京大学:“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

“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这一响亮口号是北京大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庄严提出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这里有着北京大学为促进本校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多项措施的强力保障。

北京大学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支持、全力投入”的指导思想,以解决当前就业问题为契机,对北大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和深入建设。

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基层就业工作手册》,每两周一次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例会和简报制度,推出“职业茶空间”活动,加强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开展“一对一”重点引导和帮扶工作,这些都是北京大学为促进就业而采取的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帮助毕业生准确分析形势,合理确定择业定位,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北京大学采取了多项措施。学校专门研讨并实施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去西部、当“村官”的具体政策;海淀区燕园街道办事处与就业中心多次研讨“社区助理”岗位落实办法,抓紧招聘并推荐北大毕业生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就业指导中心内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并对各院系就业工作进行记录和评估,争取为毕业生多做实事、做好事。

清华大学:“早、快、深、实、细”上下功夫

清华大学面对今年就业的困难局面,积极应对,有所作为。学校在认真分析今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现状并结合清华大学自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虽然经济危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清华大学分析认为,从学生就业领域看,外资企业受危机影响较大,很多减招或停招毕业生。但国家重要行业、领域就业形式依然稳定;在金融、房地产、证券等泡沫压缩的时刻,国家制造业、教育科研、国防军工和党政部门需求依旧旺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压力很大的同时,西部、东北等人才相对稀缺地区就业空间仍旧巨大。只要挖掘得当,工作作细,清华学生的就业空间还是巨大的。

清华大学在工作的“早、快、深、实、细”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制定学校配套就业办法。清华大学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扩大重点,积极主动走出去,联系地方政府、企业集团、行业协会,举办地区、行业、集团大中型招聘会,努力扩大就业渠道,发挥规模效应,带动整体需求。依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选聘等途径,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发动和依靠全员的力量,推进就业。清华大学发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力量,多方联系重点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学校发挥院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就业工作的重心下移;积极发挥校友的作用,挖掘本校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和就业领域。

中国石油大学:服务国家建设,开拓就业空间

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近年来50%以上去了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西部地区工作,极大满足了国家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截至目前,09届签约西部的毕业生已经达到327人。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就业措施切实有效。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国石油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石油石化上面下功夫,将本校专业与企业进行深度嫁接,开拓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

中国石油大学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学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听取企业的意见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学校探索实践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也围绕石油石化下功夫、做文章。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创办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并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同时,学校还加大实践教育力度,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另外,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了3000多万元的奖学金和13家企业育才厅,增进学生对石油企业的认同感。

首都师范大学:倡导“做首都教师光荣”理念,做好就业指导服务

2009 年3 月19 日,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大型招聘会召开,会上有近400个基础教育岗位供学生选择。3月22日,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大型中小学教师专场招聘会也将举办地选在了首师大。

首师大曾经为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今天的首师大依然坚持做好“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就业计划”。“做首都教师光荣”的理念已经在首师大师生中扎下了根。

首师大全校上下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巩固本校师范生的就业,通过送支教毕业生和慰问执教教师等形式,加强与北京市各区县教委的联系,与石景山教委、海淀教委、通州教委、丰台教委、密云教委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招聘会等形式加强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培育了一批非师范就业单位。积极与各区县人事局、教委联系,争取推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机会。

学校开办各种类型的教育类专场和非教育类专场招聘会,年前为2009届毕业生举办了中等规模(40家单位)以上招聘会7场,参会招聘单位38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4000余个,召开专场招聘会14场,提供就业岗位800多。此外,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收集各种招聘信息刊登在校园就业网上,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与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师范专场招聘会

北京工业大学:坚持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

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学生目前的就业心理,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就是北京工业大学采取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切实行动。

北京工业大学走访了北京地区各区县人才中心、专业招聘公司16家,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型招聘会49场,发布招聘信息674条。学校领导深入学院开展就业工作调研,从2008年12月开始,由主管校领导带队陆续走访了17个二级学院,了解学院就业工作进展和现状,帮助学院分析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难题,促进学院就业工作。学校与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启动北京市大学生成功创业北京工业大学试点项目,探索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运作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100万元建立创业基金“零成本”创业孵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书记亲自担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十几个职能部门的“一把手”还集体现场办公,解决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学校各学院院长、书记带头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全力投入、全员参与、全面支持”。

学校投入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建立人大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免费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作为初创企业的集中办公场所;为毕业生提供项目评估、创业培训、创业导师、创业公共服务、创业资金支持等相关创业孵化服务,形成“零成本”创业孵化机制。

学校积极开展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挖掘就业信息,不断完善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相结合,专场招聘会和综合类双选会互为补充的校园招聘新模式。截至目前,学校已举办10场大型招聘会,200多场专场招聘会,提供近30000个就业岗位,消除了毕业生求职的紧张心态,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职信心。

截至2009 年3 月20 日,2009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近40%,与往年同期水平持平。当前,这所学校毕业生需求依然充分,2009届毕业生与需求岗位之比为1:6左右,与往年同期持平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2009届毕业生座谈会

北京交通大学:十条措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截至目前,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与往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大力宣传国家、北京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件精神,重点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等各类项目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二是利用学科优势,抓住铁路等重点行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把就业工作列入学院的重要工作,调拨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四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就业观念;五是开始落实重大项目科研助理招聘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挖掘校内资源,争取更多的岗位聘用毕业生;六是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扶助,设立困难学生就业扶助专项资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七是举办创业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八是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各学院落实研究生导师就业指导责任制;九是分析形势,加强沟通,与相关学院研究制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十是落实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规划。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截至3月18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总体就业率为75%。

特殊时期必然采取特殊举措,他们的做法是:学校以系部为单位对所设置的专业尤其是2009届毕业生涉及到的专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改革。目前学院对五大专业、13门主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专业及课程改革,整体实现项目化教学。如法律文秘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为速录专业方向;数控专业调整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从专业设立的最初环节,便确立了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培养方向的建设方针。

以大型招聘会为“龙头”,以专场招聘会为重点,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截至目前,学院共组织专场招聘近120次,接待用人单位近130家,为毕业生提供近550个就业岗位。学院去年举办了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参会单位73家,提供岗位近1120个,达成用人意向500余个。同时学院还及时将招聘会信息通知了相关的兄弟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学生,学校对其进行强化培训。现有86名学生分别在数控机床车间、电子仪器实验室、校办工厂等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了近4周的强化培训,有82名同学重新获得面试机会并走上工作岗位。

北京市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开展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保持每个行政村有两名大学生“村官”。

●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工作。

●从教育系统拿出3000个教师岗位,公开招聘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参与研究。

●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增加高职升本科的接收院校及升学规模;扩大中职升高职招生规模。使各类应届毕业生升学规模增加10000人左右。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北京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创办投资少、开办费用低的合伙、个人独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

●建立求职登记和就业推荐制度。各区县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摸清本地生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底数,建立台账,做好他们的求职登记工作,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

●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本地生源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一站式”、“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落实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招用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可申请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所需经费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