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明时节的风

2009-04-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震亚 我有话说

每年的这个节气来临之际,我的感觉便随记忆而成一种风,自心田陡起,却要徐徐儿过,缓缓儿旋转,漫漫儿漶散开来,直至随了信念或向往,于承传古训中将眼前现实拂动得入情入理,和谐自然,并渗透到思想感情的血脉骨骼之中去,再度升化,再度情感。

原本是要雨的,却被我理智的风儿拦在了山川的那边,继续

潜入夜色,无声地润物。那边距这边好远好远……似乎是隔了几个世纪的远了!所以即便有杜牧笔下那纷纷雨帘拉开的日夜足蹦的雨脚,一时半会儿还很难穿过历史渺茫的山川,抵达令今古诗人诗情勃发并得以慰藉的憩园。我的诗情每年总要因清明的节气溯流而上,迎风而飘;溯古而去,懿亲而述,徘徊在那首诗指点的落魂雨天,借问酒家,赶往杏花村,寻踪问祖,感恩问德,汲取营养,强化品德。

我有幸在首都北京度过了一个传统有味的清明节。远在南方出差的六弟星夜回到北京,不到天亮就驱驶一辆北京吉普,从首钢苹果园《诗刊》社年度诗歌讲习班住宿处,将我接到他所在的东城区,一夜的海聊后,共承了清明节气给予的神明精气,徒步国子监街,朝拜孔子庙,兴读明清进士碑,欣赏先祖宏业功名。我们虔诚跪拜于护城河边,异乡奠祭,感念先人,别一番情愫。

这个清明节,于节前刮起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风,突然刹住时,柳丝儿猛然绿了,好多种花儿转眼间绽了,像我的诸多心事。我在北京街头独自捡拾了不少飘零的玉兰花瓣儿,一个劲地心赞:北京的梨花花瓣竟然如此之大、如此厚实……直到后来在颐和园亲见了那棵挂牌明示的玉兰树,才在羞赧自惭中达到了认识。这次因写诗能在北京度清明,心事多多,慰藉处处,但雨少风多的感触,悄然而又义无反顾地改写起了杜牧“雨纷纷、欲断魂”的画图肖像。可风却还是不绝于耳:有轻有重,时缓时急,不拂刘海,却动心室!这是从远古而来,轻叩北京,驻足我之心间的清明时节的风。

在我记忆深处的另一角落,2001年的清明节是在金城兰州的雨地奔波。还在黄河北盐场堡中科院生物研究所门前的大坡上,与两排金灿灿的迎春花邂逅,并相互赏读,相互荡漾接天一方、在地一阁,牵挂不已的迎新怀古情绪……至今,随雨滴的敲打激起想父念娘的声音,起伏变化的风声,便不住地鸣响在多年不忘的耳畔。

不一定年年有雨,却不可能度度无风。尽管古人的这些天,诗意于雨,而不在乎风。从小小年纪时父亲引领指点着祭祀祖茔,到参加社会公祭,亲自指导教育孩子祭祖问德等等,总觉得清明节的真实内容,是能让人神清明德,感恩前贤,明志明理,继往开来,与仰祖数典中铭记荣辱,接受使命,与时俱进,相信未来的。我至今记着小学三年级那年,柳更生老师教给我们有关清明祭先烈、树壮志的一首歌,歌词为:

“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勒了红领巾/举手行队礼/献上花圈表表心//想起当年风雨夜/三更过了响丁丁/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永远奋勇向前进!”

几十年来每到清明节前后,每见人们举行或自己亲临各种大小不一、规格不等的祭祀纪念活动,这歌声的旋律便如一缕风,时紧时慢地吹起儿时读书生活的涟漪,老师无尽的教诲始终是激起心海涟漪的重金属。涟漪扩展中我发现,那缕清风其实与当下的祭祖问德之风和合了,是那么和谐自然,并时见劲道,真是徐徐而来,浩荡开去,诠释着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大道理:光宗耀祖,光复中华,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可不,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家兴国强,国富民强,泱泱中华大国,悠悠民族家教,不就是凭了这不绝于大地,如风不息的精气神,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现在,国家已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列为法定节日,更使人们理直气壮地将寻根问祖,颐行懿?的传统美?发扬光大,很受海内外人士的称道。我之见,这是一个十分人性、十分具体,涉及千家万户的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这形式,将会随了虽则一年一度,但却时时不息于人们心海的清明之风,和畅于全社会,和谐千万家,迎来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振兴与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