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2009-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雁 我有话说

近一个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发展已有引发实体经济走向衰退的迹象。为防止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化,提振经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积极的应对之策。中国政府也推出了多项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和举措,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能够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

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研究员。

记者:人们对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认识大都比较模糊,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文化产业?

齐勇锋:文化产业是随着知识经济而兴起的朝阳产业。人们对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和范围的一般界定是指: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它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以娱乐、传媒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出版、演出、影视、动漫游戏、音像制品等;二是外围层,主要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室内娱乐、休闲健身等;三是以文化硬件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更外围层面,包括工艺美术、玩具、礼品、视听产品等。合计9大类、24个中类、80个小类。

记者:我的理解,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出售文化产品获取收益的产业。它与其他产业比如农业、制造业有什么不同吗?

齐勇锋:农业、制造业等都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而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文化产品。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物质产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文化产品则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是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相区别之根本。

文化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无论广播电视、电影、演出、书刊,还是互联网、休闲旅游,这些产品中都包含着内容,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些文化产品呈现出多样性。

从长远来看,物质产品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没有重大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再想快速增长就比较困难了,但文化产品则具有无限增长的可能。因为,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有限,但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

记者: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您本人就对之研究了10多年,但以前国人对它好像不太重视,近年开始关注起来,尤其是把它放在了应对经济衰退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齐勇锋:首先,在实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良好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所恶化,出口减少,内需放缓。但文化产业整体上受到的影响却比较小,其中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还逆势上扬,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表现出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特点。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2008年增长超过35%,今年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将近翻了一番。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增长率都在17%以上,高于GDP年增长5―7个百分点。

其次,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常常是引领经济走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众所周知,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期间,电影业反而发展繁荣,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立国,成效显著。韩国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带领本国经济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并在世界文化产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记者:经济增长放缓了,就业减少了,消费者的反应是捂紧钱包,目前CPI的下降也说明了消费能力的下滑。在消费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为什么文化产业有一部分是逆势上扬的?

齐勇锋:虽然整体来看,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比实体经济小,但对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不大的如电影、动漫游戏等的确在逆势上扬,但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那部分,比如会展业、平面媒体等受影响较大。此外,文化硬件产品,比如玩具、视听产品也有明显下滑。

之所以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大的文化行业表现出逆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因为文化产品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容消费。危机来临时,人们对文化内容的需求与物质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失业导致收入下降,人们对未来不乐观,这时需要寻求心理安慰,就会产生对文化内容的需求;再比如,经济环境不景气导致事业受挫,人们需要寻找事业再出发的灵感,这时会对教育培训等文化产品产生需求;还比如,在经济困难时,人们往往需要在娱乐中进行宣泄,从图书、电影等英雄人物形象中寻找勇气、获得激励、提升信心,这些需求很难由所谓纯物质产品来满足。

记者:历史上有一些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走出了经济衰退,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为什么之前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没有同韩国一样提出发展文化产业,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反而提出来了呢?这是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有关?

齐勇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当条件不成熟时,发展文化产业便无从谈起。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低于800美元时,人们的需求以解决温饱为主;当人均 GDP 上升到1000-3000 美元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开始活跃;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就会大幅攀升,而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则开始趋缓,恩格尔系数会明显下降。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如1998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了7000美元左右,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当时我国的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200美元,正好进入文化消费需求大幅攀升阶段,我国政府因势利导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完全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我们抓晚了。

当然,除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文化市场对非公资本初步开放,激发了文化发展的活力,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供给和繁荣,这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请具体谈谈,在实践中如何发挥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应对经济衰退的作用?

齐勇锋:当前,应当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内需”中的作用。前面说过,越是经济萧条人们越是有着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此,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增加供给,以文化内需带动国内需求的全面增长。

二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保增长”中的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GDP中比例的提高,可以为今明两年的“保8”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意设计、品牌等对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也会对“保8”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惠民生”中的作用。文化产业不仅产业链条长,而且就业容量大,具有灵活就业的特点,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和创业,而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正是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一大难点。

四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调结构”中的作用。文化产业消耗资源少、对环境的污染少。作为绿色经济,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可以大有作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未来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