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文化滋润百姓生活

2009-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我有话说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听免费讲座、看露天电影……在浙江省台州市,无论是居民、农民还是在此打工的外地人,闲暇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天地。

如今在台州,文化生活不再是单纯的节日符号,文化“种子”遍地开花,已成为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因子。市长陈铁雄说,台州百姓多彩的文化生活,得益于“百分之一

文化计划”共建机制、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文化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等创新机制。文化惠民,惠及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服务。

“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激活民资

在风景如画的椒江区葭?泾文化长廊,坐落着我国首家玻璃雕刻艺术馆――吴子熊玻璃艺术馆。艺术馆门前芳草萋萋,草地上醒目地矗立着一座精美的雕塑《玻璃之路》,这是大洋彼岸雕塑家乔恩・巴罗・哈德森的得意之作。

穿行于台州城区,记者情不自禁被《生态家庭》、《玻璃之路》、《大奏鼓》等城市雕塑所深深吸引。当地宣传部门的干部说,这些雕塑因台州实施的“百分之一文化计划”而诞生。

2005年,台州市在全国首创“百分之一文化计划”,规定政府性建设工程、城市主干道临街建设项目、占地5公顷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等非公共设施项目,要拿出项目建设投资总额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

有了政策引导,台州企业家们乐意拿钱办文化,不少建设单位的投入资金甚至超过投资总额的1%。爱华控股集团在建设爱华新台州大厦时,除了建设雕塑《汇聚》和一些环艺景观外,还投资百万建成一条150米长的文化艺术长廊。

借用民资,台州不断把一个个鲜活的城市雕塑、一条条多彩的艺术长廊嵌入城市角角落落。现在,台州已顺利实施26个“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示范项目建设,建成26座城市雕塑、2条文化长廊以及网球场、阅览室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

“以奖代补”俱乐部办到家门口

临海市上盘镇岙里村文化俱乐部所在地几年前还是一片垃圾场,当年村里决定建文化俱乐部,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清理场地,造起房子,买来器材。现在,村里不仅有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还建了一个舞台。每天辛苦劳作后,村民们都喜欢到俱乐部放松放松,村里的妇女们还组建了栏舞队、上盘花鼓队。

群众参与文化建设高涨的热情,源自政府引导政策的改变。台州各级政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舍得花钱,但钱花得“巧妙”――政府对基层文化俱乐部的投入,不是直接给钱,而是采用“以奖代补”机制,最高奖8万元。

“奖”和“补”一字之变,却激发了基层建文化俱乐部的热情。迄今为止,台州市县乡三级政府共投入俱乐部建设奖励资金4000万元,带动社会建设资金则高达1亿多元,共建成了3966家农村文化俱乐部,覆盖了全市七成以上的行政村。这些文化俱乐部有的就建在村部里,有的建在旧校舍。

晨光里,人们载歌载舞,欢乐荡漾在美丽的小镇;薄暮中,结束一天忙碌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文化俱乐部,读书报游网络。遍布城乡的文化俱乐部,编织成了一张基层文化生活网,成为台州农民闲暇时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政府采购文化节目惠及千家万户

送文化下乡怎么送、送什么才合农民胃口?各地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台州的做法是政府出钱、市场出力,对农村数字电影、文化下乡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尝试政府采购的新路子。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试点,2005年6月,台州启动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组建我国第一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4年来,采取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模式,台州市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的40支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把政府采购的10.2万场数字电影送到农村2500个电影放映点。到2007年底,实现了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这些高质量数字电影成为当地农民和200多万外来务工者的重要精神食粮。

以往,文化下乡演出内容往往比较单一。2007年,台州首次开展文化下乡项目政府采购,吸引了省内外10家演出团体、中介参加招投标,结果上海老年艺术团、省曲艺杂技总团、台州乱弹剧团等6家剧团中标。这一年,台州送下乡的节目不仅质量高了,内容也丰富,农民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节目。

文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生活,也滋养出一方文明新风,崇尚健身、崇尚科技、崇尚进步、崇尚文明的风气正在台州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