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地商潮正涌

2009-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在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的一份材料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以上,高出全国中小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约5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前列。

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深体会到,陕西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之所以得到

快速发展,与当地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提升服务、鼓励技改等措施是分不开的,与陕西良好的科技基础、丰富的能源储备是分不开的,与陕西人日益高涨的创业激情是分不开的……

打破体制性障碍求发展

“秦晋大贾”、“山陕商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明清时期,曾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达500年之久,陕西商人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近代的“秦商”却不似老祖先们那样得意,与浙商、徽商相比,“秦商”似乎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去。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非公经济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陕西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如何激发“秦商”潜力,在新时期实现非公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力图解决的重要问题。

1997年,陕西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2003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低成本扩张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有利条件。

2007年12月,陕西召开了第一届非公经济大会,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会上提出,“全省要着力推动市场公平准入、消除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强调了破除体制性障碍,是实现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这次大会上,陕西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并在《指导意见》的第一条就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待遇。

政策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利的措施,使当地非公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一段时间,远居陕南的安康曾出现每月新增个体工商户上千家、私营企业成百户、同一天内多家商店红火开张的情景。东岭、金花、开米、迈克、东盛……一大批民营企业,如璀璨的群星,构成陕西非公有制经济的亮丽风景。一大批生产型、外向型、科技型、综合性大型非公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与国有经济组织共同扛起了陕西经济发展的大旗。

去年,陕西非公经济增加值32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47.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2680亿元,占全省GDP的3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

自主创新引领企业上升

陕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省。10多年前,本报一篇《陕西科技领先缘何经济滞后》的报道,曾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

陕西聚集了1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1000多个科研院所、近百万高校学生和上百万科技工作者,然而在传统的经济运行体制下,这些机构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条线和区块,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合力优势很不明显。

为了解决科技资源转化不够的问题,陕西省政府按照“依托高校、企业参与、背靠政府、市场引导、自主运作”的原则,从2006年起相继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电子工业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五个工业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定位这五个研究院是:紧紧围绕服务于陕西经济发展这个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力度,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年来,这些研究院组织实施了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项目,有些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其中,西北工研院启动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16个,新成立企业12家,先后组织和自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32个,其中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项目11个,启动实施的产业化项目2008年实现产值总额5.1亿元,上缴利税总额近2000万元。电子工研院、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能源化工研究院也分别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农产品加工以及陕北地区二氧化碳地下地质封存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宝鸡长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企业负责人李慧玲感慨地说,如果一年前不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公司的情况将难以想象。今年公司签订新年订单5000余万元,是2008年1000万元销售收入的五倍。

去年,金融危机面前,长美公司毅然放弃了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名校合作,连续开发出高分子材料等13项专利,生产的轨道交通高分子产品、汽车冷却产品,拥有高品质和无可替代的特点,产品一经上市马上俏销。其中,轨道交通高分子产品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陕西3335个规模以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有60%的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多种协作形式的企业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机构;211家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品牌;依靠科技进步对这些企业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2008年,全省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273项,开发新产品282个,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催生小企业不遗余力

说到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当地的专家学者谈的最多的就是企业总量太小、规模不大。

在陕西省的《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全民创业,催生个体、私营企业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在自主创业方面,对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对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在税收方面,把全省个体工商户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统一调整为月营业额5000元;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在工商管理方面,对个体私营企业登记了设立“绿色通道”:农民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均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中还专门提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在金融危机后,为该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到去年11月,仅陕南勉县就有180多名有回乡创业意愿的外出农民工,领到了县城乡就业局发放的创业优惠证。这些农民工新办企业12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新增就业人员1200多人。

好政策激发出陕西人无限的创业激情。到2008年底,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09.7万个,新创办小企业2万多户,以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5万人。

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去年全省担保机构为5748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当年担保余额逾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96%,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今年,根据陕西省《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全省将在2012年前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100个县域工业园区,这对拉动内需、提高就业率将起到关键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