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江:砺笔一支“种”秋葵

2009-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向小园 徐元 周步惠 我有话说

葵。葵花、葵阵、葵园;壮硕的葵、残败的葵、枯砺的葵;钢雕成的葵、水彩画的葵、蜡凝就的葵……一种以阳光为骨肉和色彩的生物,在上海美术馆整整三层的空间里肆意铺陈,其壮其美,震人心魄。

是谁,把美术

馆变成了这样一片站满老葵的生命之原?

密密匝匝的葵阵之中,走出一个着土红色外衣的男子,表情与身后呐喊的葵一般凝重。他就是这“葵园”的主人――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这是“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现场。在这场从4月3日持续至4月24日的展出中,葵是唯一的主角。久已成名的画家许江,用近年来潜心创作的300余件“葵系列”作品,进行着一场对于生命和坚守的致敬。

“我的葵虽然苦难,但不颓废,内里有坚强不屈的东西。画葵,就是画自己,画我们这代人――曾经荒芜过,却又肩负起了责任的重担。”许江说。

“苦难的葵”一经亮相,就吸引了诸多名家的目光,他们徜徉于葵园,情不自禁地解读许江的葵――

“世界各地的向日葵团体都派来了代表……向日葵们百感交集地聚集在许江的画布上”,作家余华同样百感交集;

“许江的葵是集体性的,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此力量绝不仅仅属于葵本身,而是来自那孕育化生并承载万物的大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赞叹不已……

万物的短暂、四季的更替、大地的包容、命运的轮回……许江说,这些对葵的理解都对,却又不全对;唯有不断地赏葵、画葵、听葵,才能渐渐趋近葵本身。

许江和葵的邂逅,始自 2003年。

一个夏日黄昏,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边,一片漫无边际的葵园扑面而来。霎时间,许江被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淹没――“那葵与大地同体同色,风烧火燎一般,在原野上守候一场辉煌的老去。天与地的灵犀被这庄重的表情所激活,大自然的神性将这一幕永远塑在大地上……”多年后,许江用诗意的语言把这一刻的震撼凝成永恒。

自此,一场欲罢不能的“葵之恋”主宰了许江的生命。他开始画葵。事务繁忙的下午,他每每躲进画室与葵独对,待得夜阑人静,方依依不舍地回到公务之中;葵的搏斗需要大画幅来表现,他登梯站在3米高、9米宽的大画布前挥洒,颜料倾泻下来,洒遍全身;为了画出燃烧的葵,他把各色颜料像小山一般堆在调色板上,又一摞一摞抹上画布……五年来,他几乎没有离开过葵的世界,终于开拓出了这片苍茫葵园。

“许江故意将精细的画笔打磨到粗砺,像是一把微型的扫帚。我可以想象他创作时内心的汹涌澎湃,每一笔仿佛不是抹上去的,而是刺上去的。”余华喟叹。

人们说,许江是在画布上种葵。而他也真的种了一园子的葵。“去年收获了大约3万株。本想留起来风干,放到展览现场。可惜秋雨恼人,所有葵毁于一旦。”言及此,许江颇为惆怅。

许江说,是葵的精神感召着他。因此,多年来,这位画家以“葵的精神”投身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在全国各地,他组织与策划了“上海国际双年展”等大量当代艺术展览,被业界权威的《艺术评论》杂志评为“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士”之一;

在西子湖畔的国美校园,他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理想,建造具有远望青山、远游心灵品质的象山中心校区,主张“居敬、守勤、近思、笃志”,呼吁学生们“爱生活,虔诚地去爱,无论像莫奈那般与之和谐,还是像凡高那般与之抗争”;

在倾心内向的文字世界里,他写诗性之思、畅快意之言,接连出版《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南山肖像》等诸多文集。

甚至,连他数十年来创作之路的转变轨迹,都暗合了葵来自大地、俯归大地的情怀。“许江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回归’绘画本源趋势。从空间回到架上,从观念重返绘画,直至当前回到传统绘画的源头,恰如一场‘精神远游者的返乡’。”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胡不适如是评价。

砺笔一支“种”秋葵,许江心里,永远凝着一片庄严的葵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