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内蒙古启动“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2009-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本报呼和浩特4月19日电从今年3月起,内蒙古“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工程涉及资金上亿元,文化遗产项目近百项。

作为全国“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第一期项目的内蒙古“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对内蒙古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四少”民族的文化

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内容涉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对民族文物、语言、礼俗等进行全方位抢救,并对以往有所忽略的少数民族文化线路、文化空间、文化景观等进行动态保护。

聚居在内蒙古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这三少民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服饰、歌舞体育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类群,对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构成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近年来,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等少数民族说唱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狩猎农耕文化的萨满服饰、表现少数民族多彩生活的无调式民歌扎恩达勒、在各地流行的原生态乐器口胡以及粗犷奔放的民间舞鲁日格勒等,均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语更是成为研究古代东北民族历史的重要“活化石”。但目前三少民族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文灭”的境地。我国萨满传承人仅存74岁高龄的关扣尼先生,这意味着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将濒于失传;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仅剩不到20人;因丧失原料来源,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精髓濒临失传。

内蒙古文化厅介绍,此次工程重点在动态保护,鼓励和扶持各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民族语言课、民歌课、手工艺课、体育课等民族文化课程,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