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名著落选学生最爱”不必多虑

2009-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国忠 我有话说

4月初,长沙某中学的学生们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评选出“我最喜欢的十本好书”,分别是:《哈利波特》系列、《傲慢与偏见》、《狼图腾》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则无一入选。专家们对此评论良多,甚至有人用“切肤之痛”来形容自己对于学生疏远经典的感受。

笔者以为,对“四大名著落选学生最爱”惴惴不安甚至惊慌失措大可不必。

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人的事情,人们进行阅读,如果不是出于查阅资料或提高文学素养以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便只是作为一种消遣。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而不是为了追求在专家们看来更高远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是要以是否阅读代表我国古代文学巅峰的四大名著作为衡量阅读的标准,不免让人感觉过于严肃、刻板。于此,阅读恐怕就不再是轻松的休闲,反倒有可能成为一种“课程”。

另一方面,从入选“我最喜欢的十本好书”的书目来看,并没有低俗浅薄之作,相反,其中的大部分作品要么使人轻松愉悦,要么能催人奋发上进。这样的阅读取向表明,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是健康的、积极的,也是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力的,对此,专家们不必多虑,更不必因学生没有阅读四大名著而忧心忡忡,因为在这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阅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本在情理之中,不必苛求统一且守旧如昨。

当然,中学生处于阅读趣味培养的时期,他们的阅读内容应当有所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单纯的消遣,什么是深层次的阅读,要让他们明白,阅读除了愉悦之外,也有质量高下之分。

事实上,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长期以来,我们对经典名著进行的曲解歪解以及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随意演绎是导致青少年远离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曲解、歪解、随意演绎之下,经典名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受现代传播技术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是在看了电视、网络上对经典名著的解读之后再去读原著的,人们往往以为解读经典能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殊不知,解读如果不到位甚至曲解原著,那么原著的美感就会荡然无存,此时,阅读原著的人们如果从原著里感觉不到与此前解读的共鸣甚至感觉矛盾冲突,必然就会对原著产生反感,影响对原著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此看来,要想经典名著不受青少年冷落,文化传播者应担起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