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魅力四川 美丽依然

2009-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人民遭受了重大灾难。震后,本报派出十多名记者赶赴灾区,记录了灾难的无情与残酷,也见证了受灾群众顽强不屈的意志和精神。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灾区恢复重建

工作进展如何?受灾群众目前的生活状况怎样?日前,记者们重返灾区,目睹一年来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伟大成就。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见闻”专栏,连续刊发本报记者重返灾区的见闻。

当飞机渐渐停止了滑行,稳稳停落在双流机场的停机坪时,望着航站楼上大大的“成都”二字,我在心中默念:四川,我又来看你来了。

出了机场,婉拒了朋友到宾馆休整片刻的美意,我们的车直向都江堰驶去。我是那么强烈地牵挂着那些在大地震中朝夕相处的朋友们,想知道他们最近怎样,一切可好。成都军区总院的顾建文副院长,地震已经一年了,您有没有好好休息,你那布满双眼的血丝消退了么?北川中学的刘全老师,您从丧妻之痛中走出了么,您的妻子用生命换回的36名学生都还好么?还有那个给老师擦泪的小男孩罗星,一年不见,你是不是又长高了?

汽车在成灌高速上奔驰,地震百天的时候,这条路上还全跑着拉着砖瓦的援建车辆和军车,如今却已是私家车、班车奔流不息了。一个小时后,我们顺利抵达都江堰。如今的都江堰,已见不到地震时衰败、满目疮痍的景象,只有远处安居点建设工地上忙忙碌碌的身影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城市。道路两边可以看到有些已经盖好或将要盖好的房子,有楼房有平房,还有的贴了瓷砖,颜色鲜亮,新颖别致。位于市中心的都江堰市中医院是最让人伤感的重灾区,如今坍塌的废墟已经不见了,由大连万达集团捐资6000万元重建的住院部已经开工建设,工地上的工人说,他们的目标是将它建成震不倒、水准高的医院。

车子一路开过去,我还要到虹口乡去看看。往虹口的路口两条标语最能体现灾区人民的精神:“命苦不怨父母,灾难不怨政府,自力创造财富”、“对口支援让中央放心,恢复建设让群众满意”,正是守望相助、自立自强的写照。这个面积占都江堰1/3的小镇,“5・12”之前是一个以漂流闻名全国的小乡镇,引来四方游客休闲度假。地震发生后,虹口乡95%的房屋坍塌,但好的是人员伤亡很少,人在青山在,重建的劲头十足。前三次采访每次都来,一次比一次好,这次来更是温馨。已经有很多乡民搬进了新建的家,门外有已经放学的孩子们打闹嬉戏,健康地追逐奔跑,有父母站在家门口招呼孩子回家吃晚饭、写作业。都江堰市虹口乡九年制学校里一片安静,校门内的墙壁上写着:“用我们的双手凝聚力量,用我们的爱心点燃希望。”又找到了曾经采访过的刘康琴老师,从书桌前站起来热情地招待我们,桌上摊着教案。故人相见,不亦乐乎。刘老师告诉我学校的现状、课程进度,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学校的办公条件……要不是时间已晚,真想立刻跟她到教室里去看看。告辞时与刘老师约了明天一早再来学校采访,她许了我一顿午餐:“现在吃得比一年前好多了。”

黄昏已至,行色匆匆,顾不上细细品味,但这山这水这人,让我心里踏实。开车来接我的成都朋友王忠说:“都江堰已恢复和发展万亩猕猴桃,上千亩茶叶,40多家龙头企业,发展快着呢,现在旅游业也恢复的不错,我还计划‘五一’假期和家人来玩呢。”从一百天到一年,有伟大的党的领导,有优越的制度的保障,有坚强的人民的汗水,魅力四川美丽依然。

(本报都江堰4月22日电)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见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