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心中国 力量北川

2009-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看过了都江堰和映秀,今
日的北川之行令人充满了期待。

车子在山路上行驶着,山坡上和道路两边绿草茵茵,中间点缀着盛放的春花,尤其是黄色的雏菊特别亮眼,隔着车窗仿佛已能触到她的芬芳。

还未到北川县城,在半山坡就看到一条人声鼎沸的街道,下车一问,原来是距离北川县城1.5公里的任家坪村。站在街头,也看不出这条街到底有多长,一排溜全是简易的商铺,当地人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招呼着过往的客人。铺子里货物堆满了货架:茶叶、木耳、熏肉、民族服饰、草帽……应有尽有。一个铺子的女老板从我胸前的记者证看出我的身份,笑容和蔼地说:“记者同志,辛苦了。一早就赶来了吧,挑挑看有没有喜欢的纪念品?”交谈中得知这个铺子开了有几个月了,收入还不错。“你看,这条街几百米长呢,这些铺子都是政府帮着搭建的,我们不能老是等救济吧,有胳膊有腿的,还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言语间透出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力量。

继续前行,汽车到达了北川县城旁的望乡台。望乡台是人们来得最多的凭吊点,山腰上的石碑镌刻着对遇难同胞的怀念,焚香的铁炉里也堆满了香灰。祭奠过后,凝望这个保持着震后原貌的县城,心中不禁又感慨万千,我知道这里将建成地震博物馆,眼前的这片废墟伴随它所承载的所有伤痛都将被封存在博物馆中,供所有从这场灾难中走出来的人们追忆和思念。在北川县城附近,碰到一位年轻的军人,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的一名军医,地震时曾经来参加过救援,这次是由他们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带队到北川回访的。经他介绍,见到了上海长征医院的郑院长。郑院长告诉记者,地震后至今,他们医院一直在与曾经救治过的伤员保持着联系,“这次回访,就是想看看乡亲们过得怎么样了。”回访的结果让他们感到振奋。副院长吕一钢说,地震后他在一线参与抗震救灾,亲眼看到13个新生儿在灾区的临时帐篷里出生,这次来,他们特意找到了这些孩子:“小家伙儿们一个个虎头虎脑、结结实实、健健康康的。时间过得真快,他们都一周岁了,孩子们也长得真快,已经开始学走路说话,他们不正代表着新北川美好的明天和未来的力量吗?”说到这里,温文尔雅的学者已经有些动容。据吕一钢讲,这些新生儿们有的叫李长征,有的叫廖长征,还有的叫王爱军,家长们的用意显而易见……

告别了这群军医已过中午,在来时的街道边找了一家小饭馆用午饭。老板娘是一位老大姐,忙前忙后地热情招待着客人。席间跟老板娘拉起家常,得知她叫王福秀,原来住在山的背面,堰塞湖放水的时候家里被淹了,政府补贴了1.9万元,如今全家都搬到了任家坪村,住在政府统一搭建的板房里。现在,她的丈夫每天扫大街,一个月可以挣450元钱。她和儿子在街上开了这个小店,儿子做大厨,她做服务员,“前两天县城开放的时候,生意红火得很。”跟她聊起街上乡亲们良好的精神状态时,王大姐笑了:“记者同志,讲掏心窝子的话,家都没了,人也没了,再重新开始,难不难?难!但是我们现在对生活好有信心的,为啥子,因为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我们有信心,叫大家放心。”多么可爱的乡亲,多么朴实的想法,多么坚定的信心,让我深深为之感动和震撼。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见闻

饭后就要告别,我不由想起来时路上看到的一句话:“太阳中国照耀北川”,祖国可不就是太阳,旧北川没了,但是阳光将永远普照这片土地,群众们的心里依然温暖。凤凰涅?,浴火重生。有了这么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力量,就算是从头再来,我们何愁不能再建一个更好的新北川?

(本报北川4月24日电)(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