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头题

2009-04-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范小青:《我在哪里丢失了你》(短篇小说)

载《作家》2009年4月号

推荐辞:范小青近些年的短篇小说常常会给读者带来惊喜,一方面她总是选取人们熟悉的十分日常化的场景作为底衬,另一方面她又能做得到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超离世俗的提升。《我在哪里丢失了你》这一篇的故事就是围绕人们熟视无睹的小小名片展开的,每个人对待名片的细节都包蕴着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篇小说在惯常运转、秩序井然的生活中紧紧地揪住了一个疑问的声音:我是谁?我在哪里?其实这样带有永恒性荒诞色彩的疑问,并不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而是始终潜伏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小说在非常平实、略带戏谑地讲述主人公王友因名片而陷入的尴尬故事中,最大可能地隐含了对于人生的省悟和无奈。

推荐者:《作家》主编 宗仁发

洪洋:《一生与好人为敌》(短篇小说)

载《青年文学》2009年第4期

推荐辞:这是一篇让人惊异的作品。读完小说最后一个字,我就认定,本期头题就是它。小说主人公佩敏的出场,就是他行走的开始,从家到洗车场,从平常民居到聚众赌博场所,从“时尚屋”、超市到水果摊,从步行到坐“摩的”,行走让小说生动起来,小说故事隐藏于佩敏的行走和与各种人的对话之中。随着场景不断变化,小说一点点接近暴力,文字的暴力在温情的“冷”“静”中完成。读者不断强烈地预感到暴力即将发生,一切就停留在即将上。作家娴熟地驾驭着冷静的文字,不动声色地远离血腥与暴力。行走的画面和移动的场景与电影《罗拉快跑》类似,电影是在奔跑中完成,小说在冷静的行走中完成,一动一静,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六千多字的小说,对暴力不着一字,但读者无时无刻地感受到“暴风雨”的力量,作品表达的就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那一刻。在暴力也许即将发生的时候,小说结束。

推荐者:《青年文学》执行副主编 唐朝晖

张辛欣《冰雪美国来信》(纪实随笔)

载《上海文学》2009年4月号

推荐辞:旅美女作家张辛欣在《上海文学》新开专栏“漫描美国”,此为首篇。作者以独特视角观察记录经济危机时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笔调活泼幽默,充满跳跃性与现代感。荒诞热闹的故事背后,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现实生活的无奈处境。文章以亲身经历,讲述由一件离婚案牵扯出的三件离婚案,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竟使离婚也变得艰难重重。身受失业、房价大跌、巨额债务以及高昂律师费等多重夹击的委托人,最终选择了撤销离婚请求,与丈夫、情敌和平共处于同一屋檐下。张辛欣的新作,以一个中国作家的敏锐眼光观察美国,以机智诙谐的文字记录世界的摇晃,发人深思。即便明天经济复苏,相信关于这个时刻的记忆,还会在这样的文字中长久留存。

推荐者:《上海文学》主编 赵丽宏

 

张炜:《酒窑》(短篇小说)

载《山花》2009年第4期

推荐辞:本期头条是著名作家张炜的两个短篇小说《酒窑》和《阿雅的故事》。前者是一篇不大容易读懂的小说,因为作者使用的是隐喻的写法。大概喻指了世界经济秩序的问题,用“酒窑”这样一个能够创造出精神和物质的东西,似乎探讨了出现世界性问题和难题的根源。这样的解读是得不偿失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对政治、对文化的关注不但让人敬重,似乎也越来越稀缺。《阿雅的故事》从可读性而言正好相反,是一个关于贪婪的故事。把这两个小说对照起来读,还真是有点意思。

推荐者:《山花》主编 冉正万

谢鲁渤:《四大金刚》(散文)

载《西湖》2009年第4期

推荐辞:西湖不只是一处自然风景,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意象,作为文学意象,西湖是美的,阴性的,醉生梦死的,所以鲁迅先生不太喜欢,鲁迅甚至说,把西湖填掉算了。但是,西湖并非就是如此,谢鲁渤今年在《西湖》开设的专栏《西湖梦寻》,重现了西湖有力量的一面,西湖的力量是由章太炎、夏丐尊、陈望道、刘大白这些人构成的,西湖的水,在谢鲁渤的叙述中,是硬的,就像一本书的书名:坚硬如水。

推荐者:《西湖》主编 吴玄

朱晓军杨立平:《富翁是这样打造的》(报告文学)

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年第4期

推荐辞:这是一个跨国教育子女的传奇故事,这是值得让所有中国家长反思的成功教子的个案。望子成龙的母亲沙拉,曾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式妈妈,也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可是,当她回到以色列后,坚决放弃做中国式妈妈,转而当起犹太母亲:儿子在家吃住,要交生活费;儿子大学毕业,让他去服兵役,以经受更艰苦的磨练!就是这样一种“冷酷”的母爱,却得到了儿女丰厚的回报,两个儿子都成了富翁。犹太人注重教育,我们注重文凭;犹太人注重智慧和生存能力,我们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

推荐者:《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编辑部

孙方友:《把梳子卖?和尚的几种理由》(中篇小说)

载《天津文学》2009年第5期

推荐辞:这篇小说结构的是一个所罗门式的故事。背景选择风起云涌的土改运动:土改工作队队长姬荣驻进镇西街关帝庙后,万没想到庙内主持和尚姜门亮竟是姑妈姬月月的私生子,于是工作队女队长与庙内男主持相处的过程成了故事主体,然后又以两人的神秘失踪让故事坠入种种谜团。尽管解放前后几经寻找和侦破,但最终也没找到二人的下落,使小说的结局变得虚无和不确定。从中表现出人性于特定环境下的善与恶、对与错的复杂对峙。

小说精彩好看,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掩卷之余,发人深思。故事情节前呼后应,衔接得体,而且设计巧妙,寓意涵藏。

推荐者:《天津文学》副主编 吕舒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