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了汉旺 兴了绵竹

2009-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绵竹是记者此次重回灾区的第四站。

这座隶属于德阳的县级市,自地震后,一直与汉旺镇定格的钟楼、东方汽轮机厂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它又与江苏联系在一起。江苏13个省辖市和张家港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与绵竹的21个乡镇成了21对孪生兄弟。正如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所言: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

一路打听扬州市援建的九龙镇高效农业示范区,每个路人都能不假思索地指出明确的方位。在位于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沿山公路旁,记者终于看到了高效农业示范区,站在路边望过去,一眼看不到边。散落在园区各个区域的人们正在平整土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记者上前与农民们交谈,他们一个个挥汗如雨,却喜笑颜开,显然对现状颇为满意。问他们累不累,一位青年妇女揩一把头上的汗珠,说:“天天有活干,才能有好日子过,高兴还来不及,哪里谈得上累。”旁边一位王大妈说:“劳动当然开心!没活干闲着不心慌吗?现在我们的日子才有奔头呢,农业专家亲自来给我们上课、指导,我们也要争点气,做出个样子来。记者同志,赵亚夫你晓得不,那是大专家,还到我们这个田里指导呢。”

赵亚夫我当然知道,鼎鼎有名的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原来示范园区的建立,就是赵亚夫研究员带领相关专家,三赴灾区现场考察后选择的园址,并且到九龙镇、板桥镇田间地头、农户家庭,察看当地种植业、养殖生产现场,走访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后,科学制定计划并且建立的,共投资513万多元。“我们这个示范园要‘一年定植、两年挂果、三年成园’,到时候欢迎你来,好果子请你吃个够!”

告别这群建设生活的人们,出发往汉旺镇。上次来,见到大片的板房区,这次来,正好赶上周末,在板房区的活动场地上到处可见玩耍的孩童,还有正在运动的老人,脑子里浮出“天伦之乐”这个词。也有不少人家已经搬进了建设一新的永久性住房,一位姓廖的老大姐说:“我们这里建设的新房很快就完工了,我们也要搬回家去了。”脸上满是喜悦和期待。

汉旺的对口支援城市是无锡,在新城的施工现场,都是来自江苏的建设者。工地上一位负责人说:“江苏援建的各项工程都是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的,学校、医院等重点工程和生命线工程还要再提高一个等级设防,比如说汉旺新镇卫生院的抗震等级就达到9级。这么高的要求,自然就要保证建设的质量一定要过得硬,这是对汉旺人民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见闻

一趟走下来,觉得这哪里像是灾区,绵竹市江苏工业园,九龙镇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汉旺镇无锡工业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齐心协力,共建共生,曾经的灾区已经流进了同源的血脉,兄弟情谊深似海。新了汉旺,兴了绵竹。

负责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灾后重建工作的总指挥梁学忠告诉我,江苏省已排定援建项目198个,预计投入约80亿元财政资金对口支援绵竹灾后重建。目前,在建项目87个,10个项目已交付使用。今年5月12日前,首批开工项目大部分建成并交付使用,计划完成23个项目,其中包括8个教育项目、6个卫生项目、1个民政项目、1个文化项目和7个基础设施项目。今年秋季开学前,除少数学校外,其他学校将全部交付使用。明年的这个时候,江苏省计划将基本完成各类援建任务。梁学忠用了三个“最”来形容援建:“最合理的帮扶体制,最有效的帮扶措施,最好的帮扶效果。”

(本报绵竹4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