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欣欣“向峨”冷雨暖心

2009-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细雨中奔往此行第九站――都江堰市向峨乡。

从都江堰城一路往北走,穿过狭窄的小巷,越过陡峭的山沟,进入向峨乡境内。满眼翠绿,一派生机。来到这个曾经的地震极重灾区,我不敢相信,短短一年间,这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去年地震过后,我到这里所见,周围的农房几乎全部坍塌,水泥路面到处开裂,成片的

房屋只剩下几栋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中,整个街道变成了一片瓦砾!但是今天,当我们沿着清洁畅通的蒲张路重回这里,连看了石碑村石碑岗和棋盘村董家新院子两个安置点,发现地震时的遍地废墟、残垣断壁已荡然无存,一幢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楼房拔地而起,青砖白墙,整齐大方,已经有群众入住新房,水、电、气等配套设施齐备。这么好的家园,是怎样在短短一年间建好的?乡党委书记付岷涛说:“党的关怀,政府的支持,全国人民的爱心就是我们向峨人民恢复家园的不懈动力。”

在爱莲社区的安置点,彩砖铺设的人行道整洁平坦,道路两侧绿树成行,厚实的板房里宽敞明亮,厨房里燃煤、灶台、净水一应俱全,洗浴间、洗衣台、淋浴设施整齐排列,安置点内必备的生活设备应有尽有。83岁的蒋世友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会在安置点内散步,闲的时候逗逗家里的小玄孙,“我们家现在是五世同堂,全家住在一起,大灾之后还能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全是托了党的福。”想起以后的生活,老人脸上挂满了笑容。“我总是跟我的孙子们讲,他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这要是在旧社会,这么大的灾难早就扛不住了,可是现在呢,我们又住进安全舒适的新家了,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有党和政府,没有帮助我们的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家。”

在房村,遇到了该村1组村民刘忠旭。刘忠旭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地震中受伤,现在重残在家。“地震发生后有一段时间,我老觉得快要活不下去了。”当时的乡党委书记罗鸿亮、乡长付岷涛特意带了大米、油、肉等慰问品来他家里慰问,“我永远记得罗鸿亮书记对我说的那句话――人生的路很长,不论遇到啥子困难,都要树立信心,坚强地活下去。”现在,他已经在乡里找了一份工作,有时候下班早就去重建的工地上帮忙。采访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刘忠旭执意挽留我们吃午餐,热气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新房中洋溢着和睦的气氛。

午饭过后,告别刘忠旭一家,我们驱车来到红光村看望由于地震失去了一只脚的李中秋,她现已安装了假肢。为了让她顺利完成学业,驻渝某红军师炮兵团某连党支部与她建立帮扶对子,签订了《“爱心延续”帮扶承诺书》,每学年帮扶助学金2000元,并先期资助了1000元助学金。“连指导员康淮对我说,学习生活上只要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们帮忙。”李中秋告诉记者:“前一阵子我把期中考试的成绩告诉了康指导员,他一直夸我进步大呢。”

再往石花村去,村口的乡亲都推荐我去采访该村受灾严重的陈维树,从乡亲口中得知,陈维树今年41岁,13岁的儿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地震以后他一下子就老了很多,对啥事都不关心,但现在他可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来帮忙。”找到陈维树的时候,他正在帮着一户乡亲盖新房。“在那段时间,我特别害怕每天早上起床看到太阳,老想着叫儿子起床上学。”陈维树告诉记者,地震后他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失眠,失神,“有时候想发疯。”村支书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就和村委会成员商量,第一时间联系了成都的心理医生来帮他治疗。“那时候我经常夜里情绪不好,村支书就陪着医生连夜赶到我家里来开导我,那段日子,村支书一天要往我们家跑好几趟,了解我的状况。”逐渐的,陈维树好起来了,也变得对生活充满信心了,“活不好,对不起我儿子,更对不起关心我的支书。”

在向峨乡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组织的力量,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才使这个重灾区没有倒下,并且欣欣向荣。离开向峨,回首望去,大山中的向峨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美丽得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冷雨绵绵,心却愈发温暖。(本报都江堰向峨乡4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