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孩子们在艺术的享受中快乐成长

2009-05-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为期15天的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于2009年3月29日在广州圆满落幕。十余天里,来自全国17个省、直辖市及中直单位的21台剧目共演出了42场,约38000人次观看了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8%,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观众享受到了一次难得的艺术

盛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古丢丢》获得一等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西游记》、安徽省话剧院的《山里的泥鳅》获得二等奖;最终,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八层半》获得特等奖;另有17部剧目获得优秀奖。广州市文化局获本次展演活动的组织工作奖。

本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推出了一批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的儿童剧作品,向广大观众展示了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最新成果。在参演剧目中,有取材古典传说、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神话剧,有充满童趣童真、展示丰富想象力的童话剧,有反映革命斗争、体现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革命历史剧,也有描绘校园生活、贴近当下少年儿童现实的青春校园剧。这些剧目颂扬了勇敢、善良、诚实、友爱的美好品格,表现了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细腻生动的情感世界;在题材选择和视角开拓方面,体现了儿童剧创作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话剧、歌舞、木偶、皮影等多种表达方式,营造了绚丽多彩、传情达意的视听效果。它们在继承以往儿童剧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创造,在推出优秀剧目的同时,也向观众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创作和表演人才,体现了当前我国儿童剧艺术积极开拓、不断进取的崭新面貌和生命力。

现将获得一等奖的《古丢丢》,获得二等奖的《西游记》、《山里的泥鳅》和获得特等奖的《八层半》向广大读者做一特别推介,敬请关注。本版文章和图片均由文化部艺术司提供。

《古丢丢》:触及心灵才能赢得观众

继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后,2008年初,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该院编剧邱建秀创作的又一部儿童剧《古丢丢》。该剧先后获得的奖项有:第七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特殊贡献奖”、“最佳剧目奖”,2008中国儿童剧演出周“优秀演出奖”,今年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一年来,该剧每到一处,都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无论是在灯光音响设施齐全的剧场还是在条件简陋的露天舞台,观众都被深深打动,泪水不时从眼角滑落,掌声一次次爆发,《古丢丢》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在上海演出时,剧组人员做了一次统计,一场内观众掌声达99次。

《柠檬黄的味道》曾创下了武汉人艺的历史记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演出达800余场,如今《古丢丢》将要创下武汉人艺演出史上的新纪录。该剧自2008年元旦公演至今年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洛阳、温州、成都、宁波、杭州、海口、广州等三十余个大中型城市以及武汉市的十三个城区演出260余场,演出场次、演出覆盖面均创下了历史纪录。在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后,该剧的订单络绎不绝,4月初,该剧被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活动指导中心采购50余场;同时,北京、南京、深圳、哈尔滨、郑州等地也纷纷致电,邀请《古丢丢》赴当地演出;成都、沈阳、昆明、西安等地多家院团上门咨询,要求购买《古丢丢》版权,将该剧移植到当地演出。武汉人艺院长刘复说,该剧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有望演出达到千场!

《古丢丢》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弱女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告诉人们,世界上每一种人都需要关爱。在戏剧市场不很景气的当下,这部戏有着如此多的观众、如此大的市场,值得戏剧同行深思。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编剧以她独特的视角满怀爱心真诚地走进孩子们中,走进人的心灵,观察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受,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写戏。“我从来不指望用一部戏达到多高的教育目的,我只希望人们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去感受人的内心,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和被爱。”这就是编剧邱建秀创作该剧的理念。在这部戏中,她呼唤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待人宽容,与人为善;呼唤多给予别人一点关爱。被人注目、被人认可,这是所有人共有的期待,将这个共性赋予一个个性形象,将孩子乃至成人内心深处的细微之处放大出来加以关注,引起了所有年龄层的共鸣。

这两部戏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摆脱了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教育剧的窠臼,作者不是简单地说教,不是居高临下地去指责孩子、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在愉悦中接受,在接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能把人感动到流泪的程度,说明这部戏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了。”这是《古丢丢》在上海演出后座谈会上松江七中的一位女生发言时说的第一句话。

上海高安路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看完该剧后写道:看完了儿童剧,我心里难过极了,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古丢丢这样的情况。我真的很想对大人说,虽然我很平常,有时候还很调皮,我比不上别人,但我已经尽力了。大人如果对我的努力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我会很伤心的,什么事都不想做。即使我是一只丑小鸭,只要你们正确引导、关心我,我也会长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部戏融入了许许多多的情,我希望所有的人身边都弥漫着亲情、友情和手足之情!

武汉四中的一名初一学生看完这部戏后说,我有一个感慨,去爱、去宽容、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洛阳一名观众在博客里写道:看完这场话剧,人们走出剧场,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古丢丢”?这是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唯一代替那或惨烈或悲壮的场面,让我感动让心灵震撼的情景。没有皮肉之苦,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壮举,没有凄凉,它是华丽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忽略的一个角落。

在洛阳,该市启声聋儿语言康复学校的学生,在老师手语的介绍下,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位老师说:看了《古丢丢》,想到在我的班级里,也有像古丢丢一样不惜做出各种叛逆动作来吸引关注的学生。如果老师因为这些“古丢丢”不够出色而对他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他们就会很伤心,就会沉沦甚至抑郁。相反,如果老师能够关心并正确引导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

上海戏剧学院一名学生在博客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昨天晚上,看了一出儿童剧《古丢丢》,到最后,我们很多人都被感动了,我忍不住或者是没忍,也和他们一样潸然泪下。戏挺感人的,感人在丢丢这个普通小女生的善良和知足……看着这个戏,有时会觉得自己和她是不是同病相怜,有时又想我们是不是像她身边的很多人一样忽略了像丢丢这样傻乎乎却真诚善良的人……看到最后是心疼。她的那份傻气、那份满足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之动容。想起很多类似的人,看着智力有问题,可是他们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在我们很多人忽略和不屑的角落里存在着,满足着,其实,他们看着傻,却是和上帝最接近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或许他们是上天派来人间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人生的真谛和世间的美好。

洛阳市漯河区李先生说:“我觉得让孙子来看这次演出太有意义了。孙子几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古丢丢’,不爱和大人交流,还很烦躁,真希望他看完演出后能从‘古丢丢’身上得到一些启发。”

著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程式如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儿童剧好不容易摆脱了教育问题剧,好不容易摆脱了阶级斗争剧,好不容易摆脱了演中心、唱中心这个枷锁,其标志性的戏就是武汉人艺的《柠檬黄的味道》和《古丢丢》,这两部戏对儿童剧的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创作思想作了很重要的探索,为我们趟了一条新路子。

中国话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福麟认为:武汉人艺的《古丢丢》和《柠檬黄的味道》,已经高于目前儿童剧作品的层面,因为它们蕴含着更深层的现实主义意义。《古丢丢》最大的价值在于唤醒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剧场中,你的心会在诗一般浪漫的剧情中汹涌澎湃。

《中国戏剧》主编黄维钧表示:《古丢丢》是文学性很高的一个作品,这个戏把观众带到精神层面的一种享受,对我们儿童和成人观众讲述了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要关爱人、尊重人、认识人。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育生赞道:好戏老少皆宜,《古丢丢》超越了年龄段,太难得了!这戏的格式虽不讲规矩,但自由、流畅、深刻、浪漫、诗情画意,是相当难得的一个戏!

专家们一致表示,《古丢丢》是一部净化心灵的佳作,开创了中国儿童剧创作的新局面。

现代儿童剧《古丢丢》

《八层半》:立意新颖悬念迭出

作为广州市属艺术团体转企创新的试点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脚踏实地,勤恳创业,在2008年创排了大型幻想人偶剧《八层半》。

该剧从孩子的角度看环保,看我们生存的世界,表现手法新颖,呈现的是儿童心中的美丽童话,使青少年观众从中学习关爱大自然、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以及身边的人,使成年观众也重新打开童真的心与孩子们共同感悟!该剧在2008年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上荣获八项一等奖,前不久又在刚结束的文化部第六届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上荣获特等奖。该戏自公演以来,场场爆满,深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包括家长、小孩、老师的欢迎。一位早教中心的孙老师给剧团发来热情洋溢的感言:“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情节的设计立意很新,为目前世人最关切的环保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极端环境展开故事,其间有困境,有抗争,有矛盾,更有亲情、友谊,终于,狂风怪还原本真,春光重返大地,构思巧妙,温暖人心;二是手法创新,综合运用各种木偶艺术搭建基础,巧妙吸收音乐剧、舞台剧元素加以丰富,甚至能看见用小小木偶展现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功底深厚!”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为排演《八层半》在全国招募精兵强将组成创编组。导演是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话剧《天籁》的导演傅勇凡,编剧是上海戏剧学院博士、青年编剧钱珏,舞美设计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舞美设计穆怀恂,作曲是著名作曲家石松,实现了强强联合,在糅合新鲜观念、新技巧、新技术的过程中显示了艺术功力。

该剧所选定的主题瞄准的是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涵盖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链关系,旨在唤醒观众关注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一主题在中国儿童剧甚至是戏剧舞台上也算一个新题材。正如该剧导演傅勇凡所讲:“作为一个闯市场的剧目,我们想创作一部从题材到主题思想上挖掘上更广泛一些的艺术作品,使它不光能为孩子所接受,大人看了也喜欢,因为年龄阶段各不一样,人们所接受的层面也会不一样,那么只要他们能得到一点,就算成功了。”

在故事情节上,该剧很有历险、游记的特点,不断给人悬念。母子二人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神奇的世界,所遇到的自然事物都与众不同。另外,该剧还有不少出人意外之笔。第一是故事角色设计,有人,有动物,还有会说话的大树、石头、蘑菇,各种造型声音设计鲜明独特、生动活泼。中国儿童艺术研究会顾问沈玲看完该剧后评价说:“舞台的呈现非常好看、很精彩很精致,老虎、鹦鹉、藏羚羊、大象、北极熊,很多动物的造型都很美、很可爱,这个戏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角色都有个性,更何况角色被分配了多个音部,有高音的,中音的,低音的,让台词很有节奏感,一般儿童剧没有想到这个点。”第二是舞美、灯光设计,被乱砍乱伐的森林、尸骸散落的火热沙漠、满天星斗的夜空、漫天风雪的北极雪地以及春暖花开的大地让观众置身其中,体验自然界的苦难和神奇。第三是音乐配合剧情很好地烘托出不同氛围与情感。中国儿童艺术研究院老艺术家覃琨认为,“中国想搞音乐剧,也演了不少的音乐剧,但我觉得看了这次的人偶剧,木偶剧团出来的,最像音乐剧”。

青岛市话剧院一级编剧代路在看完第六届中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上的18台戏后,评价《八层半》“是上乘之作,主题积极,制作精良,构思巧妙,能够代表当今中国儿童剧最高水平。主题具有世界意义,告诉孩子们人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要掠夺性开发。从现场观众反映来看,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戏确是一台优秀儿童剧”。

幻想人偶剧《八层半》

《西游记》:哲思与童趣的全新演绎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部),是将古典名著现代化、时尚化和童趣化全新演绎的首创之举。

《西游记》(一)具备了匠心独运的特色,是区别以往同类题材的“这一个”。本剧将戏剧人物性格塑造作为重心,以歌舞、武打、说唱等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运用了带有鲜明猴戏色彩的街舞及Rap节奏辅助刻化孙悟空的个性解放、酷爱自由、神通广大的特点,是古典与现代,民族与时尚,哲理与艺术相结合的统一体。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创新,寻找不重复别人的“陌生感”,是这部作品可视性强、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

《西游记》(一)的创作和构思取材于大量历史资料,并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寻找,经过了多次的反复定位、修改。这是一个欣喜和痛苦的交织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蜕变过程,苦尽甘来,终于磨练出了今天的“这一个”――具有中国儿艺特色的《西游记》。它是中国儿艺主创人员热情与执著的结晶,更是对广大观众的艺术奉献。

《西游记》(一)除了还原出原著的风格特色以外,还承载着全体主创人员对这部作品的再思索,体现了对名著和儿童观众的审慎态度,体现了当代人对名著的理解和解读。艺术家在经典作品中灌注时尚情绪和重新思考,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古典名著易于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孕育萌芽,使孩子们的思想观念、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尽可能早地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凡是看过《西游记》(一)之后的小朋友,不仅觉得这个戏好玩、好笑,还了解到人在成长过程中是要经受磨难的,这就是本剧所蕴含的“悲剧”色彩。“悲剧”就是孙悟空的种种磨难。在当今有些浮躁迷茫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儿艺的《西游记》,意在对青少年的精神起到积极向上的提升作用,深入浅出地让他们感悟成长的艰难和人生的意义。

《西游记》中的角色分为四类:人、神、妖、动物。中国儿艺的《西游记》创作将所有的角色均赋予人性化的特点。孙悟空不演他的“老孙头”一面,而是传奇的英俊少年,是一个很酷的、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唐僧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形象;猪八戒则是贪懒馋色,善良、可爱、好玩儿的形象;沙和尚憨厚、忠心耿耿、不乏法术。

果戈里说,他“憎恶廉价表演,让观众没有思想的傻笑。”对于该剧舞台上的处理,主创人员不追求让孩子们没有目的地笑,希望引起他们有感动的思考。他们的努力方向是:人物性格鲜明,舞台节奏感强、生动,好玩、好看,给孩子们一些美学的培养。

戏剧评论家钟艺兵观后说:“如果要问中国儿艺的《西游记》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的回答是:它有童趣。这是该剧令人瞩目的一个艺术特色。童趣自然首先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从编导到演员,都倾注心力,赋予了孙悟空一种天真烂漫、活泼机智、敢想敢为、无拘无束的性格;童趣还表现在贯穿全剧的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舞形式上;童趣还十分精彩地表现在舞美、灯光、服装、人物造型设计上。”

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赞赏“剧中对矛盾冲突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他说孙悟空上天入地,与天庭神佛及妖魔精怪时有激烈冲突,甚至与师父唐僧也有碰撞,但舞台剧没有去强化、政治化这些矛盾冲突,而是精心营造通过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戏剧情景,使这些矛盾演化为性格冲突。

儿童剧作家欧阳逸冰观看《西游记》后评价说:“《西游记》精致的演出和制作令人叹服。这不仅表现在舞台呈现的精致,更表现在编导者直接针对儿童观众的审美需求,重新组织戏剧情节,刻意强调了率性而为的孙悟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令人咀嚼出对孩子有益的新解读。”

文学评论家张欣这样感叹:“《西游记》的演出,给我的震撼绝对非同一般。无论是编剧、导演、舞美、作曲等各方面,都施展出各自的才华,都是给原作加分的,这非常不容易。一个团队的合力打造过程,最难的是审美标准各异,既有个性又统一和谐是不易达到的境界。而这样一个被人熟知的作品,不戏说,不取巧,扎实而不沉闷,拙朴中又有巧思,应该是传承方面的上品。”

记者王菲说:“舞台剧《西游记》古典而不沉闷,不乏鲜明的时尚特色。群猴大跳现代舞,齐唱流行歌曲,齐天大圣更是在台上玩起了说唱和HipHop。时尚元素与《西游记》的古典美巧妙融合,令观者大开眼界。”

培新小学六年级张霈葭同学说:“我喜欢一幕幕美丽的场景,喜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喜欢舞台现场的演绎,精彩绝伦有神韵!爸爸妈妈在童趣中变得年轻了,他们开怀大笑,不断叫好,使劲鼓掌,比我这个小观众还投入呢。现场的演绎有很多现代元素,如街舞、演唱、俗语等,在古典与现代中让我超越时空。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吧,在结束时我仍然沉浸在剧中。感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我们带来牛年厚礼,我期待第二部精彩亮相!”

观剧之后,一位带孩子看戏的家长兴奋地说:“这个戏我三岁的儿子很喜欢,看到高兴处一边拍巴掌一边笑,把我们大人的情绪都感染起来了……这么小的孩子就”读懂“了古典名著,挺有意思的!”

中国儿艺神话舞台剧《西游记》(第一部)自2008年7月19日首演以来,已演出40余场,在商演、低票价演出之外,为落实文化部“深入基层,文化惠民”的要求,还安排了4场公益演出。他们在新浪亲子中心发布了送票方式:“如果您身边就有这样的家庭,他们属于生活贫困、打工子弟、孤残儿童这样的人群,请将这个演出的消息告诉他们,您也可以代为他们申请中国儿艺公益演出票。”这个举动不仅让在京的打工子弟、“低保”家庭孩子、孤残儿童等因贫困而与戏剧无缘的孩子们都能看到演出,使他们能到现场欣赏艺术演出,更在他们心中留下永远温暖而美好的回忆。

目前,中国儿艺主创演职人员本着“延续经典,再上层楼”的理念,已经投入到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第二部)的紧张创作排练当中,作品将于6月下旬在首都与观众见面。

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

《山里的泥鳅》:小人物大震撼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工离开了大山和乡村来到城里,成为城市中的新成员。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为城市人群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来到既陌生又向往的城市时,城里人如何接纳他们?他们又是怎样去适应新的环境?这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大户,安徽省话剧院凭着敏锐的嗅觉和艺术敏感性,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个与时代同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题材,创作了大型现代儿童剧《山里的泥鳅》。

泥鳅、苗妹、憨大柱分别来自不同的大山深处,乡野之风熏染的习惯和性格,使他们与城里的同学们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纯朴而又倔强的泥鳅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里,甚至想到了离开城市。然而,正当泥鳅准备回到山里的时候,他和他的伙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和他们最想得到的尊重。山里和城里的同学们终于在沟通中,在学会理解、学会做人中,成为了一群真正的好朋友。

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关系,丰富人物性格,推进矛盾的发展,编导采用了两条线平行展开、共同推进的手法。一条是城乡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一条是城里的宠物犬与山里的土狗之间彼此融合。两个世界,不同的思维,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友好相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山里的泥鳅》于2007年底在合肥首演,2008年在参加上海第七届优秀儿童剧展演中获得“最佳剧目奖”,并在上海市、区、镇演出了84场,受到观众、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上海市少年宫、桃苑村小学、村苗小学进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专场演出,观众分别来自安徽、河南、江西、湖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对剧中情节的切身感受,雷鸣般的掌声不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响起,舞台上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把演出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当剧中的主人公泥鳅面对家乡喊着儿时小伙伴的名字时,勾起了农民工子弟对故乡的思念,感动的泪花闪在孩子们的眼眶里,整个剧场沸腾了!

观看了演出后,上海市教委的负责同志说:“这个戏很好!主题好,题材好,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童趣浓郁,情感真挚,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上海村苗小学校长激动地对剧团主创人员说:“谢谢你们为我们的农民工子女写了一部这么好的戏,剧中人物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评委、专家们总结了《山里的泥鳅》成功的“密码”:“小题材大热点,小视角大境界,小人物大震撼。虽然开口很小,但挖掘较深。”戏剧家欧阳逸冰评价说:“这个戏中的歌曲、舞蹈运用都恰到好处,与戏相融,特别是两条狗的处理相当精彩,是神来之笔!”著名儿童剧表演艺术家连得枝夸赞该剧的导演朱海燕说:“这个导演是个儿童剧专家,很懂得儿童心理,处理很细致,抓住了孩子的心,好看,好玩!”国家精品办公室给予的评语是:“人物相当生动,既有冷峻怀疑也有温馨感人。乡村和城市的两条狗处理得极为艺术化。”《山里的泥鳅》剧本已经入围《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现实题材优秀剧本入选名单》,该剧有望年内晋京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演出。到目前为止,《山》剧已经在上海、合肥、广州等地演出了100多场。安徽省话剧院正在对此剧做进一步加工修改、润色提高,力争打造成精品力作,并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让“泥鳅”成为架起城乡人民友谊的桥梁,让全中国所有的孩子双手紧紧相握,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现代儿童剧《山里的泥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