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009-05-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美好新家园

中共广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咸明

2009年是广元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又好又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就要牢固树立民

生为先、民生为重的理念,加快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切实解决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方面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把住房重建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和“调结构、控面积、降成本、保质量”的思路,进一步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加快进度,确保9月底前完成农房重建、年底前完成城镇住房重建。把因灾失地群众安置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突出位置,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确保居有其屋、耕有其田、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后恢复重建、森林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巩固、精神家园重建紧密结合,加强城乡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清洁城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提速加快,又好又快”要求,深入推进资源转化战略,抢抓机遇、强化举措、加快发展。以超常努力狠抓项目投入,着力于产业发展、着力于增强活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市场等优势、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抓住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两大机遇,打好灾区牌、重建牌、合作牌,强力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推动招商引资取得更大成效。

精神决定状态,精神影响成效。自立者强、自强者胜。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广元市青川县枣树村村民在自建住房上写下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条标语,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两幅标语展示着一种风貌,彰显着一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任重道远的灾后重建,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其成为推动“两个加快”的强大动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地震灾害袭来时,党和国家、全国人民、社会各界以及国际友人给予灾区人民的巨大支持和帮助,使抢险救灾取得了胜利。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国家又安排浙江、黑龙江对口支援广元重灾区,对此广元人民将永记不忘,并以感恩之心投身到灾后重建中,以实际行动报答全国的支援。但外来的帮助,只能救急、救难、救险,要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说,还得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奋斗,这才是取之不尽、源源不断的幸福之源。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要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美好新家园。

确保灾区用上合格建材

四川省质监局局长刘云夏

四川省委确定的“两个加快”战略,是全省上下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赋予质量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思考。

一是服务“西部高地”建设,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质取胜”这个方针。在市场大开放、产品大竞争的时代,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支撑在产业,关键在质量。为此,我们大力推进“以质取胜、质量兴川”战略,广泛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和质量兴企活动,探索了局市、局厅合作机制,培育了45个中国名牌、4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02个四川名牌和10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名牌对工业的贡献率达30%以上。同时,争取建设了16个国家质检中心和37个国家标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积极打造西部检测高地,一批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因此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以质取胜,做大了产业、做强了企业、做优了产品。

二是推动灾后重建,要求我们牢牢把握“质量第一”这个根本。重建质量,社会很关注,群众很期待。为此,我们把加强建材质量监管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开展了“建材服务进灾区”活动,抓生产、把质量、保供应,新建8个建材质检站,编发建材质量知识手册2万册,发放烧结砖检测尺2万把,查获不合格建材价值4000多万元,分别与省委组织部和德阳、阿坝等6个重灾区市州政府联合举办了质监工作分管市州长专题培训班、建材质量知识培训班,联合省外30多家质监部门加强入川建材源头监管,确保灾区用上了合格建材、放心建材。今年一季度,全省水泥、电线电缆等永久性建材内在质量抽查合格率达86%以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材质量监管必须严上加严,紧而又紧。

三是保障民生幸福,要求我们紧紧扭住“安全至上”这个关键。四川是食品和特种设备大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1.4万多家,各类特种设备400多万台件,安全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层层落实监管责任,严格准入、监督、检验制度,构建了长效监管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系统和PR3G全过程动态监管系统,以装备信息化促监管现代化,有效服务了生产安全和民生安全。同时,我们积极服务“帐篷新生活行动”,制定了11种产品质量标准,解决了20多个技术难题,组织生产了10万顶新型优质帐篷和300套太阳能照明配套产品,受到省委肯定。我们感到,抓安全就是抓民生,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