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币如何稳健地走出去

2009-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有话说

徐洪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证券协会CIIA专家委员;著有《中国资本市场研究》、《大国金融方略》等。

日前,深圳确定百家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标志着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试点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大幕即将拉开。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提到了议事日程?为此,记者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徐洪才。

记者: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变“贸易大国、货币小国”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

徐洪才: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严重不副,即所谓“经济大国、金融弱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不久前中国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到5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的确立,以及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措施都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促使人民币踏上纵深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在国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券”,国内金融机构也开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逐渐增加;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人民币结算试点等等,都表明人民币正稳健地走出去。

记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徐洪才:应该说,目前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首先,中国经济已基本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实力。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三,广义货币总量位居全球第四。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其次,中国经济转型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时机。眼下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救市,已为美元的再次泛滥成灾埋下了隐患。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为防美元危机扩散,包括日本、德国和更多新兴市场国家,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多元化储备货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以及在危机中的积极表现和负责态度,使得人民币受到贸易伙伴的欢迎。

记者: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对于中国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有哪些影响?

徐洪才:用人民币结算,能够使我国进出口企业实现双赢。不仅可以规避美元波动的汇率风险,也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对于一些没有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乐见其成。

过去,普通老百姓去越南、缅甸一些周边国家旅游时,用人民币支付,对方不收,要美元。后来有了人民币兑换点,而且越来越多。现在,人家直接要人民币,不愿意要美元了,因为人民币已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硬通货。这说明,人民币购买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可以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为我国在将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发言权,而且将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

记者: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线图是什么?

徐洪才:首先,遵循稳健原则和采取低调策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和要求;其次,坚持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积极稳妥参与亚洲货币合作,抢占人民币国际化的制高点;第三,逐步摆脱美元对人民币的负面影响;第四,逐步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第五,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

记者: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现实困难又在哪里?

徐洪才: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同时,树立金融强国的理念,全面夯实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除了需要中央银行能够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还要有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要有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体系,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现实困难主要有:从内部影响因素看,我国长期形成的失衡的需求结构和“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同时,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外部影响因素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意味着国际金融格局的重新调整,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稳步推进,作好“长征”的思想准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